阅读历史 |

第411章 喜上加喜(3 / 4)

加入书签

不过按照洪武十四年的《黄册》情况来看,六府人口几乎占据南直隶大半。

在六府推行新政,单论人口和耕地数量,并不比一个省的难度差。

只要六府新政推行成功,那想要对南直隶推行新政就容易多了。

“六府之地,起码需要调入五万教习,三万吏员才足够。”

朱高煦对朱棣说出自己的预估,同时也说道:“以新政各地统计的人口来看,江东六府的人口,如今恐怕不会低于八百万。”

他口中说出了一个恐怖的数量,要知道如今大明才八千多万人口。

江东六府的面积,还不足大明的百分之一,却占据了十分之一的人口,足可见当地人口稠密程度。

就这还是大明开国不过四十多年的情况,要是放到万历年间则是更恐怖,六府之地人口基本保持在两千万左右,人口达到全国八分之一的程度。

当然,当地的耕地面积也是十分恐怖的,达到了四千余万亩。

如果按照十税一的新政税收方式,这四千余万亩耕地,起码能收上来七八百万石,但当下它们只是缴纳了四百多万石便叫苦不迭了。

其中原因和山东、山西各地一样,主要就是被胥吏盘剥了一遍,所以才会觉得高。

不同的是,在天子脚下,胥吏不敢盘剥的过于明目张胆,所以这六府才能交上来那么多税粮。

如果将江东六府的胥吏更换为新政的吏员,那百姓的负担会减轻,朝廷的国库会增加,这才是朱高煦想要获得的双赢局面。

“新政的事情,你自己盯着点,庙堂之上他们是不敢反对你,但若是煽动百姓,这事情也不太好收场。”

朱棣指点着朱高煦,他很清楚江东百姓对于赋税问题攻劾依旧,几乎从洪武开国到如今,百姓们一直在喊着江东赋税过重的口号。

这其中,主要还是胥吏盘剥了一道,因此当地的胥吏团结起来,也是能拉出不小势力的。

不过比较朱棣的担心,朱高煦显得霸道许多:“爹,您这想法该变变了。”

“嗯?”朱棣愣了愣,朱高煦也开口道:

“当下我们手中别的不多,单说丈量田亩,计算税粮的人可以说每年数以十万计,我们也早就不用像爷爷那样委曲求全了。”

“儿臣这次对江东六府执行新政,为的可不是单纯的梳理好赋税和减轻百姓压力,而是为了充盈国库。”

此时此刻,若是那些正在散朝的百官听到朱高煦说朱元璋“委曲求全”,恐怕会气得在西角门大骂。

洪武四大案虽说没有后世传的处死数十万那么夸张,但被流放的人绝对有几十万那么多。

这样的“暴行”放在这个时代来看,几乎能和秦皇汉武修长城,击匈奴耗费的人口相媲美。

但即便如此,放在朱高煦的眼中,他还是觉得老朱太憋屈了,尤其是南北榜案。

当然,这并非是老朱魄力不够,而是当时国子监已经被渗透的七七八八了。

朱高煦敢肯定,如果老朱有当下那么多的学子数量,庙堂不被他清洗七八成都算他“圣母”。

相比较之下,朱高煦只收拾胥吏的做法,说是佛祖在世也不为过。

“老二,你想怎么弄……”

虽说后世都骂朱棣暴君,不过他在政治上顶多就是收拾建文旧臣狠了点,但牵连的也不过几万人,而且大多都是流放。

相较于朱高煦这种把建文旧臣从几万牵扯到几十万的人来说,朱棣都算“圣母”了。

因此当他听到朱高煦要对江东六府胥吏下手的时候,他立马就想到了朱高煦过往的手段。

即便是他这个当爹的,都不免觉得自家老二有些过于“残暴”。

“儿臣说过了,明年一定让您北伐,不过这次的北伐,儿臣想要兵分二路,主力与您前往忽兰忽失温,另一支则是由徐凯、平安、郭镛带队前往哈密。”

“等您牵制了瓦剌三大部主力的时候,平安他们三人立马拿下哈密,将哈密的那几千胡人内迁,随后发配江东六府犯事的胥吏前往哈密、贵州等汉家人口空虚的地方。”

“当下江东六府有胥吏两千余人,这其中起码有九成半的屁股不干净。”

“把他们的案子查清楚,起码能查出七八万人……”

朱高煦的话让朱棣坐不住了,两千人牵连七八万人,朱高煦这想法便是连他听了都得冒出冷汗。

“老二,你这么做,江东百姓恐怕……”

朱棣话还没说完,朱高煦便开口道:“杨展如今在江东练兵,而我也准备调浙江、两淮的兵马提前进入江东六府。”

“届时江东六府所驻的朝廷兵马起码有七八万,其中大部分还是北方换防而来的北方兵,他们可不会和这些胥吏共情。”

“江东百姓凡是敢跟着闹事的,一律按照从犯抓捕,与主犯一同流放地方。”

“朝廷推行新政是为了充实国库和减轻百姓压力,若是部分愚钝的百姓遭到蛊惑而攻劾朝廷,那这样的人不让他们长长记性,日后恐怕都敢打死朝廷的官员了。”

“一时的镇压,是为了日后长久的太平,爹您可不能妇人之仁。”

朱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