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252、军事工业(下)(1 / 2)

加入书签

子弹工厂距离无烟火药厂不远,几步就能到,石锦堂一行人到来时,工厂的工人都在紧张的忙碌着。

子弹工厂的面积并不大,这里的工人还不足百人。

“目前,我们的这边的子弹装配量并不大,日产500颗左右,主要原因是无烟火药的产能跟不上。”

石锦堂对此早有了解,也就没说什么。

他们在这边走了一圈,看到工人依旧使用卷铜机制作子弹。

虽然冲压机床早就发明出来了,但是这时代的人们还没有摸索出黄铜的热冲压技术。

若是以手工方式冲压子弹壳,一小时顶多能冲压出来50个左右的子弹壳。

远不如以黄铜皮卷制的效率高,是以这时候的子弹制作仍旧是以黄铜皮卷制为主。

从欧洲聘请的工程师,接到了黄铜弹壳热冲压技术的攻关项目。

这项攻关研发任务书里明确了:要以机械自动化冲压为标准。

至于何时能够攻关成功?

石锦堂不能保证,但是这项新技术一旦成功,必然是划时代的工艺突破。

子弹封装车间没什么好看的,容揆主动建议道:“石总,我们去子弹测试车间看看吧。”

石锦堂点点头,跟随容揆来到了一个宽大空旷的车间。

这里的测试人员大都是年轻人,他们发现石锦堂到来时,脸上都露出笑容,纷纷对着石锦堂鞠躬行礼。

石锦堂摆摆手,让大家不要管他优先工作。

然后石锦堂跟着容揆的指引,先来到了一個测试项目处,这里有个牌子写着:膛压测试处。

只见一个测试员,拿着一把“膛压枪”正在测试新式子弹的膛压。

所谓“膛压枪”就是把一把枪枪膛正常激发子弹的肩部位置钻出一个孔,这个孔要可以插入一个活塞,活塞上面有刻度。

步枪激发子弹,子弹发射瞬间的高压气体冲击活塞,带动活塞运动,活塞上面的刻度就可以反映出子弹的膛压大小了。

当然这个测试必须要做多次试验,测试的过程中并不安全。

看完了测试膛压项目,容揆带着石锦堂去看如何测试子弹出膛的初速度。

“目前采用最多的测试方法就是在一个轴上安放两只相同的圆盘,这两个圆盘随着机械轴不断运转。

用步枪朝着两个圆盘射击,我们把子弹击中第一个圆盘的角度叫做a点,子弹击中第二圆盘的位置叫做b点。

这样根据子弹在通过两个圆盘固定距离时,飞行时间和偏转角度,再套用公式就能测算出对应的初速度。”

石锦堂听完了容揆的介绍,基本上就明白这里面的原理。

子弹在两个圆盘之间做平抛运动,两个点的角度差,正好可以用来计算子弹在固定距离(两个圆盘之间的距离)飞行时间。

因为圆盘是恒速转动的,是以可以轻松算出转动两点角度差所用的时间。

距离有了,时间也有了,很轻松就能计算出粗略的子弹初速度了。

若是想要精准数值就要再把偏转这些角度也计算在内,这都是数学问题了,没什么难度。

接着容揆又带着石锦堂看了看测试子弹威力以及射程的测试项目,这些都没有什么难度,打几枪通过对比就能看出来,哪种子弹的威力更强。

但是也有不信邪的,小鬼子就很迷信他们有坂弹(6.5*50mm)的超远杀伤力。

但是到了战场上,他们的子弹因为弹头太过平直,在不打中要害的情况下近距离打中我军战士造成的大都是贯通伤,伤害性很低。

但是八路军缴获三八式子弹后,只是用刀子在有坂弹头上划几道,这些子弹在近距离造成的伤害就直接爆棚,对鬼子造成了不少伤亡。

……

看完了子弹工厂,石锦堂来到了地雷和迫击炮工厂。

这边的工人也不多,只有一百多人,大都是马塔贝莱兰守备团炮兵营的人。

他们见到自家长官没有太过激动,每个人都在干自己的事。

“如今我们的迫击炮炮弹产能不高,原因是我们的炮筒和炮弹壳加工能力还很低,目前只储存了20000多枚炮弹。

但迫击炮的产量有点低,两种口径的炮筒,各有一百多门。”

听到这个消息,石锦堂叹了口气。

加工炮筒需要用到特种钢,这种钢都是欧美各国用来生产自家大炮的,严禁出口。

南华公司能有这么多,还是经比利时赫斯塔尔兵工厂购买了又转运西南非洲的。

当然也可以放弃炮筒的轻便化要求,直接搞粗炮筒,那这样就失去了制造这种炮的初衷。

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石锦堂不会采用。

“我们的炼钢厂快要投产了,等到钢厂投产了我们再想办法实验自己的特种钢。”

“嗯,好的。

对了,两种炮弹装药我们测试过了,苦味酸确实优于TNT,只是苦味酸的不稳定性太严重了。

一不小心就会爆炸,我们研究过后,觉得还是采用TNT更好一点。”

苦味酸1771年就被发明出来,但是它被采用当做高爆炸药的时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