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5章 维也纳之战(三)(1 / 2)
天边的残月慢慢隐去了,戴着草帽穿着迷彩服的朱晓春潜伏在靠近德国军营的密林间,这里距离德国人的军营只有一千多米。
在他潜伏位置的不远处有一条河,根据观察员的说法,军营中的德国人每天都会有人来这边洗漱。
是以他才选定这处位置作为狙击点。
他的父亲朱山年过半百,基本已经处于半退休的状态了,如今担任了汉都(布拉瓦约)狙击学校的教官。
而朱晓春正是父亲教出来的资深狙击手,不光是他,弟弟朱晓夏也已经从狙击学校毕业了。
他们父子三人都从军了,俱都是狙击手,这很荣耀,军区已经把他们家的情况上报了,据说石委员长听说后,特地做出了批示,给他们家颁发一个奖牌,嘉奖他们父子三人俱都是为国征战的热血战士。
这块奖牌已经挂在他们家的正堂上了,每个前去他家串门拜访的人都能看到。
这份荣誉也是一份责任,他们家都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荣耀。
是以父亲时常教导他们兄弟姐妹,一定要好好的为国尽忠,奋勇杀敌,好对得起南华,对得起石委员长的信任。
……
他们这些神射手没有固定任务,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杀伤敌人,不管是不是军官,只要是敌人就行。
是以他们每天的出击时间、出击地点都不固定,都是凭借个人感觉选择狙击地点。
……
他跟着部队一路走来,死在他枪下的敌人不在少数,走到奥地利境内也算是遇到了敌手。
随着黎明到来,对面的德国人军营喧嚣起来了。
幸亏这时候是夏季,不然他非得感冒不可。
叮叮当当的声音传来,朱晓春当即警醒了起来,他轻轻转头,寻找声音来源。
军团长们对此颇感惋惜,是以军团长把部队里的神射手集中起来,单独组成一个连队。
……
听着德国营区内的动静越来越大,朱晓春越来越紧张。
他身后跟着两个叼着烟卷,衣领未扣的中年白人。
但是这样回去也得喝点姜汤之类的暖暖身子,不然很容易落下病根。
击杀了敌方士兵,能全身而退才是最重要的。
德国人的狙击手也很不错,虽然军中极力强调要小心谨慎,但是仍有官兵伤损。
让他们这些狙击手展开对等报复,一定要好好教训德国人。
他的狙击位置选的有点太靠前了,一旦暴露就会被敌人锁定位置,那么他就很难脱身了。
朝阳升起,密林间的雾气也开始慢慢消散,朱晓春混身都湿透了,身体的热量在不断蒸发水汽。
看到了!
那是一个年轻的白人少年,他的年纪很小,身上缀着十多个水壶,一路走来叮当乱响。
尤其是迫击炮之类的轻型火炮的普及,狙击手出手时就要更加慎重了。
队伍最后的是一个穿着草青色军服的家伙,这应该是德国士兵,一共四个。
这三人的穿着是奥匈帝国的灰色军服,很显然他们是奥匈帝国的官兵。
观察的同时,朱晓春嘴角微微上翘,今天的运气很好啊。
……
他开始调整望远镜,预估他和目标之间的距离。
经过估算,他所在的位置距离对面的四个敌人差不多有500多米。
这个距离有些远,他必须得做些调整,力争能够快速击毙四个敌人。
要是让他们跑了一个,这就是他的耻辱了。
小心的挪动身子,慢慢往前爬动,减少他同目标之间的距离。
他需要把距离调整在200米以内,枪上的狙击镜是4倍镜,距离太远反应跟不上就很容易失败。
而采用机械瞄具,他不能保证一击毙命,从而让其他敌人惊觉逃跑。
……
一点一点的挪动位置,慢慢的靠近。
终于他可以通过狙击镜清晰的望见对方四人了,这四个敌人在狙击镜中的瞄准距离刚刚好,是利于发挥瞄准镜功效的最佳距离。
南华的瞄准镜,普遍采用的是“T”字三柱分划设计。
这种较粗的分划设计,一方面基于当前的工业制造水平,制造能耐受频繁强烈冲击,而不变形断裂的高性能金属细丝,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另一方面这种设计在多灌木的环境中也特别显眼,不会发生分划标志与视野中的树枝等混淆的情况,有利于射手的快速瞄准射击。
但是在射击距离超过200米以外后,这种设计的弊端就开始凸显了。
随着距离加大,目标越来越小,变得巨大的分化金属线会对目标形成严重的遮挡。
对于缺乏精确刻度的T字型分划,射手往往只能凭借自己的个人经验,以分划线本身的厚度、水平方向上分划的缺口宽度来进行测距。
根据狙击手个人经验估算的距离,往往会有偏差,不利于精准狙击。
……
四个敌人来到河边,带着水壶的少年开始给水壶灌水,抽烟的白人则是坐在河边闲聊。
那个德国士兵则是拿出牙刷在洗漱。
因为距离够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