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又一次体会到手里没钱的窘迫(1 / 2)
墩墩在旁笑嘻嘻道:“其实还是自己认识字好,想记个账就不用画符号了,别人看账都看不明白记得啥。”
玉桃一下子涨红了脸,不说话了。
心里暗下决心,要认真学写字,以后记账就不用画那些符号,不能让墩墩再笑话她。
沈钰在旁看着好笑,也有点心虚。
谁让自己也是个不会写字的,那些符号还是自己先画起来的。
到了书肆,按着杨先生开的书单,买了必买的两册书。
墩墩和玉诚一人一块砚台,是准备带到学堂里用的,选了几块便宜大块的墨锭,十大张毛边纸,一人两支毛笔。
看上去数量不多,却足足花了二两半银子。
沈钰一边掏银子,一边心里念着,再穷不能穷教育,可这纸张、书籍也太贵了。
此时的书可真贵呀,两本薄薄的小册子,一共加起来也不足五十页,居然就要了一两银子。
付完了银子,沈钰发现那旁边书架上摆着一溜的话本子和传奇故事。
随便拿起一本,发现一本书比刚买的小册子两本还厚,页数更多,纸质摸起来还更厚更光滑。
吓得沈钰悄摸摸地又给放了回去,压根没敢问价。
以后要努力赚银钱,要不都买不起话本子。
沈钰给自己使劲打鸡血。
回到家中,墩墩他们凑在小桌子那里裁纸。
沈钰则琢磨着,是不是要让李氏给两个孩子,用布缝个书包啥的。
不知这个时代上学的小孩子背什么样的书包。
正想着,李氏拎着两个方方正正的竹编小筐摆在方桌上,问沈钰道:“好不好看,又轻巧又方正。”
沈钰拿起一个仔细打量,这大概就是这个时代的书包了吧。
竹子编成长方形的小筐,大小比现代的书包要大些。
上方有可以打开的盖子,侧面有可以背起的两条背带,用软藤条编的,外面缠上了厚厚软软的布条,背起来一点都不硌肩。
最有意思的是这个书箱的上方,还又高高的多出一层支架,上面有个用青布绷出的布棚子。
背起书箱时,布棚子正好在头顶上方,可以遮阳。
沈钰笑着道:“这还自带遮阳棚,走路都晒不到。”
李氏笑着道:“是呀,你们去买书时,我和姜姐姐一起到街上的竹器店里挑的,这两个尺寸合适,又最轻巧,价钱可不便宜。”
说着,用手捻了下布棚子道:“就是这个布料差了些,纺的线太稀疏,可比以前在村里时,自己纺的线织出来的布料差太多了。”
沈钰给李氏出主意道:“不如去买些油布,重新换上,这样既能遮阳,还能挡雨雪,万一下雨了,书箱里的书和纸张也不会被淋湿了,岂不更好。”
李氏笑着道:“你这丫头,哪里来的这些想头,这个法子好,午间送完餐,去布店里买一块油布换上。”
说着,又道:“也不知那衙门里,要到几时才把胡婆子赔付的银子给我们,周大郎把抵罪银子都缴上去好几天了,也该给我们了。”
“不会不给了吧,这两日,觉得哪哪都要花银钱。”
李氏忧心忡忡地,盘算着午间买油布要多少银钱,买几尺才够。
这几日又要买书和笔墨纸砚,又要准备两个孩子上学的银子,还要买书箱,等正式上课了,还有包饭银子,细算下来,至少要准备五十两银子才够用。
在这个时代,读书是件很花费银钱的事情,但若中了举,就一下子鲤鱼跃龙门,人生从此不同了。
所以,只要有条件,每家都是积极送孩子读书的。
买完铺子后,沈钰手里只余下三四十两现银,这几日虽说一直是照常摆摊,可是中秋已过,小团圆饼这块的收入就没了。
到时候两个孩子去上学,店铺接手过来,总要添置新的灶具,店里面也要重新修缮一番,才能重新开张。
上学和店铺修缮两笔银子都是不能省的。
沈钰又一次体会了捉襟见肘的感觉。
唉,还是银钱赚得太少的缘故,要是钱多的话,哪里需要这样算计。
沈钰笑着安抚道:“娘,别着急,要不,我午间用那鸡做道菜,给陆公子送去,顺便问问他赔付的事。”
“他经常帮着县令大人处理公事,他肯定知道何时才会把赔付银子给我们。”
想到那暂时用绳子拴了鸡脚,养在院子一角,一直在那里“叽叽咯咯”的四只鸡。
沈钰有些头痛地道:“这院子太小了,赶紧把这些鸡都做成菜还给陆公子,免得再过几天,院子里都要臭了。”
李氏想到那四只鸡,也有些哭笑不得,叮嘱道:“陆公子也是可怜,县令大人信佛是好事,可也不能让孩子跟着受罪呀。”
“你去送的时候小心着些,别让县令大人看到了,免得陆公子连这点子肉都吃不上了。”
沈钰做菜是把好手,可是这活鸡,她可从来没有杀过。
只是想想就有些发怵了。
沈钰发愁地道:“用鸡做菜没问题,可这鸡是活的,院子这么小,这可怎么杀呀。”
李氏也没有杀过鸡,以前这活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