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择主而事,陈登二张鲁肃(2 / 3)
春秋》。
回到广陵郡后,被举荐为茂才,连大将军何进、太尉朱儁、司空荀爽都想征辟张纮,但张纮都拒绝了应召,一直都在广陵郡读书养性,结交士友。
右边一人,姓张名昭,字子布,彭城国人。
少年好学,随名仕白侯子安学习《左氏春秋》,跟琅琊人赵昱、东海人王朗相交莫逆。
及冠后张昭被举为孝廉,但张昭推辞没有接受,反而跟王朗讨论君王避讳之事。
陶谦慕张昭名声,又举张昭为茂才,但被张昭拒绝了。
张昭也因此被觉得丢了面子的陶谦监禁,经好友赵昱援救后才被释放。
但即便如此,张昭也没因此公然表达出对陶谦的怨恨,德行更让徐州士子钦佩。
棋子轻落,棋局令人迷茫。
良久,张昭将棋子捏在手中,看着令人迷茫的棋局,不由感慨:
“天下纷乱,前途不明。各州郡的刺史、太守,为了追逐虚名重利,徒让士民百姓受难,也不知这世间,还有何处能让我等士子安生。”
士子求学,都希望能学以致用,能修身、能齐家、能治国,也能平天下。
但这世间,并非每个士子都能实现这心中的抱负的。
大部分的士子,要么顺应洪流,从屠龙者变成恶龙;要么归隐山林,当一个隐士著书立说。
想要秉承初心不被俗世洪流侵染,还能执掌权柄报国安民,谈何容易?
张纮气度泰然,这世间官场事,张纮早已经看了个明白。
不论是为政一方,还是位列公卿,都脱不了争权夺利。
天子昏庸,臣子奸邪,虚名之辈比比皆是,真正有大才的想要在这俗世洪流中脱颖而出,何其艰难!
“子布,世道混乱,不是你我这样的士人能扭转的。”
“若无明主出世,纵然身居高位,也不如醉心于竹林之间,著书、饮酒、弈棋,何其快哉!”
张纮轻笑一声,将棋子落下。
在张纮眼中这棋局虽然令人迷茫,但也并非没有不能走的道路。
张昭叹气。
都说三十而立,但张昭已经三十好几了,却依旧未能立于世间。
正说间,下人送来一封书信。
“咦,是元达的书信。”张昭有些惊讶。
自得罪了陶谦后,张昭就避难于广陵郡张纮家中。
扫了一眼赵昱的书信,张昭的眼神渐渐变得深邃。
“子布,元达在信中都说了什么?”张纮见张昭表情变化,不由询问道。
张昭微微敛容:“元达说,他准备去青州响应青州刺史的求贤令,来信询问我跟子纲兄,是否有同去之意。”
张纮微微吃惊:“青州刺史?刘备,刘玄德?”
张昭点头:“正是此人!元达说,青州刘刺史对贤士十分礼遇,听闻冀州子惠公到来,更是出城十里,于寒风中静候子惠公的到来。”
“又言刘刺史有仁义之心,在击败青州的黄巾贼兵后,收容了近五十万的饥民,更是不惜自损声名,也要救这五十万饥民。”
“如今刘刺史又要去阳都城,要跟陶使君商议在东海国安置十万饥民的事。”
“元达以为,刘刺史能治军,能治民,又有仁义之心,麾下更有康成公父子相助,堪称世间少有的豪杰!”
“元达心中钦慕,决定去青州出仕。”
张纮心中震撼不已:“元达素来眼光极高,竟然对刘刺史有这般评价?”
张昭起身踱步,心中忽然有了意动:“子纲兄,我原本是想去江东寻访名仕,但元达既然来信了,若不去见见这刘刺史,难免会让元达心寒。”
“正好刘刺史要去阳都,不如子纲兄跟我一起,也去阳都城出游几日如何?”
张纮寻思片刻:“那便同去吧!元达是子布好友,亦是我钦佩的琅琊才俊。倘若刘刺史名不副实,我等也得劝元达冷静。”
当即。
张昭和张纮准备了一辆马车,向阳都城而去。
.....
而在下邳东城。
这里已经是徐州最南的边界处了,再往南就是淮南一带。
而在东城有一个豪族鲁氏。
鲁氏家主鲁肃,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
这鲁肃生得体貌魁伟,性格又豪爽,喜读书,又好骑射。
时值乱世,各地豪族疯狂兼并土地,但这鲁肃却是反其道而行之。
不仅不治家事,不学其他豪族兼并土地,反而大量的施舍钱财,出卖田地,周济乡邻,结交过往贤才,颇有孟尝之风。
当刘备要去阳都城跟陶谦商议安置十万饥民的消息传来,年仅十八岁的鲁肃当即来来到内院请示祖母。
“祖母,孙儿得到消息,青州刘刺史要跟徐州陶刺史在阳都城商议安置十万饥民的事。”
“如此豪杰,孙儿岂能不前往一观?”
十八岁的鲁肃,正是热血年龄。
一听这世道的官,居然还有主动要安置饥民的,又怎会没有好奇?
大部分的官,别说安置饥民了,能施舍一些粥饭都算仁德了。
老夫人一听这事,也是颇为惊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