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46章 孙坚归降,曹操又头疼了(2 / 3)

加入书签

郑平是名仕郑玄之子,只要郑平不造反不自立,郑平在名仕圈就能占大义!

大汉养士四百年,不管名仕们对大汉私底下是什么态度,这明面上都得是大汉忠臣!

什么?

郑平名望不够?

郑平向来不会因为自身名望不够而不敢大胆用计。

原因很简单,也很直接:郑平有父,讳玄,东州名儒,天下长者!

郑平可不是那种会嚷嚷着“我要独立、我要靠自己、我不靠父母也能打拼出事业、我是一个不愿被人称呼为某某儿子的人”的二代。

理想,私底下玩玩就行了。

郑平是个很注重现实的人。

有郑玄的名望不用,却偏偏要自己去闯,那不叫维护自尊心,那叫傻!

但凡成大事者,无不是立在前人的肩膀上。

哪怕是开局一个碗的朱元璋,也娶了郭子兴的养女,才走上了驱逐胡虏、立国大明的道路。

就在此时。

黄猗到来。

扫了一眼孙河,黄猗不由一笑:“看来孙将军已经得到江东的最新情报了。可否让在下也听听这江东如今的局势?”

孙河冷哼一声,不言语。

孙坚则是深深的吸了一口气,挥了挥手,让众将退下。

“黄将军,你又何必明知故问。”孙坚的态度软了不少:“刘玄德的确好手段,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兵不血刃的拿下庐江、豫章、会稽和吴郡。”

“若本将没有猜错,太史慈对丹阳郡,也只会围而不攻。”

“本将打了皖城几个月都未能拿下,刘玄德不过是派了一支兵马,几个游说之士,就让扬州大半归降。”

“似本将这等出身寒微的,终究是抵不过名仕贵胄之家啊。”

最后一句,孙坚的语气多了几分凄凉。

黄猗笑道:“孙将军何故妄自菲薄?以孙将军之能,他日定然会封侯拜将,子嗣也能因此而受益。”

“且不说玄德公的聚人之能,显谋先生的祖父也只是一普通士人。北海郑氏,本就是康成公毕其一生的努力和显谋先生以才显名辅佐玄德公立业,才有如今的名望。”

“而孙将军之父,却只是一普通小吏,孙将军十余年之功,又如何比得上北海郑氏两代人的经营?”

“即便是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的汝南袁氏,也是积累了四世之功,才有今日的袁门威望。”

孙坚微微一愣,随即笑道:“本将竟然也会有被黄将军说教的一天。”

顿了顿,孙坚微微敛容,道:“郑显谋的私信上说,本将若愿意归附玄德公,可暂领豫州。”

“可这豫州牧是曹操,曹操又是长安天子赐封征东将军、许侯。”

“难道玄德公,想要支持涿城的天子?”

黄猗摇头:“玄德公既然接受了长安天子的节杖,自然不可能支持涿城的天子。”

“曹操以私谋公擅自攻伐徐州、违律杀徐州牧陶谦、屠吕县士民,若孙将军愿意依附,玄德公将会问罪曹操。”

“玄德公有天子节杖在,是有资格问罪曹操的!”

孙坚瞪大了眼睛:“这也能成为罪名?”

黄猗冷笑:“为何不能成为罪名?玄德公擒刘岱时,是将刘岱押送长安交给宗正府问罪;生擒岳丈后,也会将岳丈送往长安问罪。”

“州牧级别的大臣,需要天子才能定罪,曹操有什么资格擅自攻杀?”

“曹操,有天子节杖吗?”

“既然没有,那就是谋逆贼。”

“玄德公有天子节杖,可依律缉拿谋逆之贼。”

“要怪,就怪曹操不明大势,自以为有兵马在手,就敢擅自攻杀州牧大臣。”

孙坚愣了半晌,最终无奈的叹了一口气:“黄将军,劳烦回去告诉郑先生。孙坚,愿降!”

如今的孙坚,只是袁术麾下一员大将,本质上跟黄猗、刘勋、桥蕤等人是没什么区别的。

虽然孙坚有自立之心,但从初平元年到现在,一直都因为各种意外未能付诸于实践。

而现在,孙坚也彻底放下了自立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

黄猗的话,对孙坚颇有触动。

十余年之功,凭什么跟名仕贵胄的数代人经营相提并论?

孙坚想让孙氏兴旺,不应该去愤怒寒门比不过豪门。

而应该如司徒袁安一般去努力的振兴家族,给后人铺路。

袁安的祖父袁良只是一介县令,父亲袁昌不仕,但袁安却能从一县功曹一步步当上司徒,又善于教诲子孙,让子孙位列三公传承四世,让袁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黄猗完成了郑平的任务,心中更是开怀:“孙将军,你不会后悔今日的决定的。”

“玄德公势必会助长安的天子,荡平涿城的伪帝。”

“你这个时候选择依附玄德公,今后就会有很多的立功机会。”

“吴郡孙氏,将会因为孙将军而兴旺!”

待黄猗离开。

孙坚将归降刘备的事告知文武亲信。

对于孙坚的决定,程普、韩当和黄盖等老将虽然感到惊讶,但也没再表示反对。

孙坚既然这般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