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一十二章:亲上加亲(2 / 4)

加入书签

来,要不我们去一趟布行、丝行挑些东西?”

邢岫烟低下眉,矜持道:“不用,那不是骑驴找驴吗?

我家就有生丝、织机,没必要穿那么好。”

看她不施粉黛、服饰寒酸的样子。

偏偏坐在那儿,小船飘过一座又一座江南小桥。

淹没人群,那种丽色却掩饰不住,丽色中透着超然。

贾琮知道真实情况未必如此,恐是家徒四壁、拮据惨淡的缘故。

遂也没戳破她,这段日子瞧瞧邢忠、邢母也不是那种很势利的人。

市侩倒是有点,毕竟是小市民,谁不会斤斤计较。

因此贾琮的那点拉他们一把、再收为盛泽代理人的想法。

自然而然也不拂拒了。

他这次的重点不是在盛泽开书店。

贾琮从明清史料,以及大楚江南的亲身经历了解到。

资本家在江南是非常吃香的。

如果拥有一个较大的庄子,鱼虾、牛羊、棉花、桑树......

各种东西全方位立体化经营。

在古代,粪都是钱!

这种经济是稳固的,这么干的富商不在少数。

下了船,走进一片桑树林。

地形是广阔的平原,丘陵较少。

冬日桑叶光秃秃的,枝干孤零零地摇曳。

桑树种植也甚是讲究,距离、壅道(粪道)、水源。

四五个邢家佃户也是乘船运粪,来回挑着施肥。

在江南市镇,产粪的地点固定。

一个镇和另一个镇的联系紧密。

距离都在几里、十几里之间。

邢岫烟翩然走在垄道上,伸手指点他。

贾琮盯着她的绣鞋:“邢姐姐不是缠足的?”

“民间女子缠足的不多,要做活呢!

老实说,缠足对于儒家有相适。

但也有相悖的地方。

文人偏爱那种不得见光的三寸金莲

你也是?”

邢岫烟微微一笑,浑不介意地回头说道。

言罢眨了眨眼,朝他投了个询问的目光。

贾琮摇头:“不是,我认为自然更美一些。”

两人走了一段,看见林间邢家佃户和另一拨人在起争执。

那一波人有十几个,为首的着绸缎,穿着体面。

一看就是大户人家类似管事的人物。

邢岫烟不快地皱起远山眉。

贾琮道:“那晚我听见了,景甲长说你家地和丌家挨着。

丌家既然是华亭名门,怎么来的吴江?”

“这是常有的事,名门望族宗族庞大。

吴江这一支和华亭丌家是同宗的。

他们家世代出翰林,还出过太师。

有几十万亩地,士大夫不用交税。

都不知有多少人把地投在他们名下。

瞒税漏税......这人是吴江丌家的丌管事。

好几次因水源问题,和我家佃户起口角了。”

邢岫烟秀项一扭,低头无奈地说道。

“那个祖公爵,也是吴江丌家的人。”

该来的,总会来啊!

贾琮自嘲一笑:“怎么我到的地方,都有祸事?

人家说我是天煞星,想来是有原因的。”

邢家的佃户在这边的有两个。

另三个在棉田那边施肥,闻言赶过来,皆汗水湿透衣背。

“东家姑娘过来了?

又是这丌家!

打定主意想侵占人良田呢。”

另一个佃户道:“这样下去,没法子了,今年交了租金。

东家姑娘,麻烦回个话,我们不想再租了。

活不下去呀......桑树、棉花,为多赚点。

棉田套种冬小麦,这几样不耐寒也不耐旱。

水总是要浇的,他们家大业大又在上游。

断了水,没个地方说理去......”

“就是,冬天为了降寒。

必须浇水的。

不然小麦都冻死了.......”

浇水的原理,是因为水白天吸热。

晚上放热,冬天不至于冻死农作物。

古人经过长期的实践,是明白这些道理的。

尤其江南地方,精耕细作。

各种作物种植都有一整套的经验。

富商、士大夫、地主都会买一些农家指导书参考。

甚至不乏以身试法、实验记录的。

“我知道了,回去说与父母,要不回景甲长。

是要私下处理,还是官府来办。

总有个说法,我一个姑娘家,可不知这些事情......”

此事虽然切身相关邢岫烟自身,但她明白自己无法处理。

五个佃户垂头丧气,一肚子窝囊气没处发。

各自杵了铁锹锄头的木把手,杵在一边。

邢岫烟想求一下表弟贾琮,却只见他沉思不语。

似乎没有多管闲事的心,她自己欲言又止了。

也是!

贾琮只是一个小小少年呀!

十有五而志于学,二十弱冠,三十而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