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4章 自制吉利服(1 / 2)

加入书签

张连顺乔大东详细给李昊讲解了一下路线和地址,又把一些联络方式和他们了解的一些情况给李昊详细交待了一下,不交代好不行,李昊不熟悉路线,也没有去过当地不熟悉民情。如果是白天可能还好说,要是夜里他一个陌生人闯入根据地,不知道暗号口令,也没有身份证明,很容易造成误会。

从刘家大院到根据地有三十多里远,这个三十里是一个大概估算的距离,两地之间基本都是山区,途中需要翻山越岭加上因为不熟悉路线可能走的冤枉路,李昊能在夜里到达就不错了,大概率是第二天才能到达。

张连顺乔大东他们准备留在村子周边找个合适的地方构建阵地看守,李昊劝他们不要冲动,遇到敌人人多势众就赶快撤离,不要做无谓的牺牲,他们这次却不肯听李昊的了,只是让他尽快通知李队长他们带队赶来。队伍来的越早,他们就越安全!

李昊没有办法,只能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了!

不过李昊还要准备些东西才能出发,这关系到他能不能白天平安越过封锁线,不能大意。于是他回废弃窑洞那里准备东西,顺便可以给张连顺乔大东带些吃的。

李昊先是走到村子里找了几个水桶,装满了水收进空间,他要给窑洞那里补充一些生活用水。本着不浪费空间利用率的想法,又装了一些粮食,然后抓紧时间快步走向窑洞。

李昊到了窑洞门口把粮食和水桶都放到洞口,然后让两个长工去自己搬进来,他则掏出了一大卷上次布置诡雷时兑换的没有用完的绳子找到几个女人帮忙。

找到她们跟她们说了一下自己的要求,让她们给自己编织一张洞眼大小为10×10厘米规格的渔网,然后他出去找一些其它材料。

他准备做一个吉利服,有了吉利服的伪装加持,他才能更好的隐藏自己的身形,只是穿着秋冬荒漠迷彩的话不是特别保险。

女人在他的催促下很快就编织好了一张不大的网,他也顾不得客气,让她们准备了些干粮,然后拿起渔网和剩余的绳子转身出了窑洞。

走到无人的地方,他把渔网用刺刀割成了一个适合的形状,然后开始把各种专门挑选好的枯草、细枝、树叶等绑到了渔网上,很快一个吉利服就做好了。

吉利服其实不难做,就是要想做得伪装效果好还不影响运动和作战也不是那么容易的。特别是需要你细心观察,对应你需要应用的环境,然后才能做出来一个合适的吉利服。李昊做的这种只是一次性应急使用,针对特定环境伪装效果不错,就是不耐用,而且换个环境就十分不协调,不像后世那种专门研究出来的,很多不同环境都可以使用。

做好吉利服后李昊把枪械绑上一些布条枯草也做了伪装,然后试了试,不影响使用,就收回了空间。

做好准备后李昊给张连顺乔大东送了些吃的用的,然后跟张连顺把自己的猎刀要了过来。告了个别,彼此嘱咐对方小心,然后李昊头也不回的直奔封锁线而去。

日本鬼子收缩兵力撤离炮楼后,想在夜里穿过封锁线其实也不难,伪军一般不会那么尽忠职守。一般小心点都没事,怕就怕伪军有时候会在夜里神经兮兮的乱开枪,那就只能看运气了。八路军缺乏有效的的攻坚武器,一直拿炮楼没有特别有效的好办法,所以不是特别必要不会打他们,才让这群畜牲苟活到今天。不过李昊准备过段时间把"没良心炮"推荐给八路军,想想没良心炮的威力,啧啧,希望这些保安团的畜牲不如的家伙到时候不要哭得太惨!

李昊到了封锁线附近后仔细观察了一下环境,确认自己做的临时吉利服可以完美融入其中后就穿上了吉利服。

鬼子构建的以炮楼为核心的封锁线其实没什么技术含量,鬼子也缺乏钢筋水泥等建材,大多数炮楼都是就地取材,石头、砖头、土坯等,甚至有的就是民房加固后改建的,能挡住机枪火力和小口径曲射炮火就行。炮楼和炮楼之间有壕沟和铁丝网联通,互相通过电话或者电台联系,公路上随时都有铁甲车和巡逻队来回巡逻,有的炮楼里还养着军犬负责警戒和追踪,往往一个炮楼就能封控很大一片区域。

不过随着抗日力量的打击和鬼子兵员紧张,这种情况已经改变了很多,现在很多不是特别重要的防守区域的炮楼上都换成了伪军,炮楼里的大炮和重机枪也都调走了,只有一部分鬼子驻扎在县城作为机动力量,哪里出现问题接到通知后就赶往哪里。

李昊准备通过的封锁线就在两个伪军驻防的炮楼的中间,这里地势平坦,站在高高的炮楼上一览无余。所以两个炮楼相隔甚远,最近的一个距离也超过了800米。由于平时无人整修,壕沟已经坍塌一部分,周围都长满了不算高大的荒草。壕沟旁边的铁丝网倒是完好的,上面挂了一些罐头盒作为警报器。

这种以后世眼光看起来相当简陋的工事难不倒李昊,李昊有很多种方法越过。

李昊远远的就戴上了夜视眼镜,虽然白天使用红外模式功能的效果不是特别好,也还是能用的,特别是它的放大功能可以作为一个望远镜来观察敌情,特别方便。为了防止炮楼里的人白天能看到眼镜的反光,李昊还特意花了二百积分兑换了一块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