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百二十五章 改革廷推(求订阅)(1 / 2)

加入书签

第226章改革廷推

在明代,任命内阁大学士的方式一般有两种。

一种叫做特简,另一种则是廷推。

所谓特简就是阁臣密荐,即阁臣向皇帝书推荐人选,由皇帝决定是否任用,或者由皇帝亲自选人入内阁。

这种方式自明孝宗以后,就没再沿用了,自此以后一般都用廷推的方式选取阁臣。

所谓廷推又称为会推,就是当出现重要人士任免的时候,会召集吏部,九卿,六科一起参加的廷推大典,推举出几个名额,然后交由皇帝选择。

这种方式虽然看起来很民主,但朱由校心里清楚,最后选谁还是由自己这个皇帝来定。

“既然是国朝惯例,那就进行廷推推行吧,只是神宗朝关于廷推的规则屡次有所更易,朕看也可以改改了。”

朱由校之前一直在日讲课程中,跟随孙承宗与丁绍轼了解过明朝典章规则,因此对廷推有所了解。

只是他发现一个关于廷推很严重的问题。

在神宗朝,内阁辅臣也是通过廷推产生的,而最开始廷推的候选名单也是由吏部确定的。

只是神宗皇帝对于当时的吏部极其不信任,于是下诏不允许吏部参与确定候选名单。而是下令让九卿跟科道言官的主事者各推选一人,并且科道言官还可以随时对候选人查纠弹劾。

这一做法瞬间遭到了内阁跟吏部的反对,但是神宗心意已决,死活不改,他们再怎么书都无济于事。

明朝言官的权力本来就大,对朝中事物都可以弹劾问询,现在又被神宗赋予了推选、弹劾内阁大学士的特属权力,这下让科道言官的权力急剧膨胀。

也默许科道言官开始肆无忌惮使用手中权力,经常借机宣称拥有廷推时的人选否决权,屡屡事先弹劾不为己所喜的官员,阻止其入阁,破坏廷推,但内阁对此毫无办法,神宗对此也无动于衷。

朱由校看到这个情况后也无可奈何,心想这可能就是神宗的目的吧,就是让朝臣内斗他却稳坐钓鱼台。

神宗想这般摆烂任其互咬,但他朱由校不想如此,他本就对言官没有啥好感,好好的朝堂被他们肆意攻讦,让许多朝臣疲于反驳,啥事都做不了,跟懒政怠政有何区别?他记得去年熊廷弼书就向他抱怨,他之前一大部分时间都要写辩罪题本,以驳斥对他的攻讦。

所以他即位后一直在削弱言官的权力,先是行考成法,让言官找事做,最后不断罢黜他们,让他们少话多做事,现在就是要把他们的推举阁臣的权力削掉,让他们把精力都放在有用的地方吧。

刘、沈二人一听皇帝要修改廷推规则,心想皇帝是不是揣测到他们的意思了,他们原本也是想建言更改廷推规则的。

“不知陛下想如何改易,还请陛下示下。”

沈灌见状立刻俯首躬身询问起来。

朱由校点点头,道出了早就想好的辞。

“神宗皇帝有诏,着遵祖制,廷推大臣要九卿、科道掌印官各举所知一员,开送吏部类奏。这虽然是神宗皇帝所定,但朕觉得甚是不妥。

我朝以往选任阁臣,都是由吏部亲自抡才推举,但现在阁臣推免都跟吏部无关,这明显是有违祖制,再科道本就是言官,有纠察风纪之权,现在又有了推免阁臣之权,怕有违太祖重用科道言官之本意。

因此朕觉得以后廷推内阁辅臣的候选名单,还是由吏部官负责拟定为好,六部九卿掌印官都可建言,最后吏部再跟内阁商议拟定,至于科道言官只可纠察弹劾,不可参与推免,也不可肆意攻讦。”

刘一燝闻言,心想皇帝跟自己真的是想到一处了,他其实早就想增加阁臣,但就是碍于自己不能完全掌控科道言官,到时廷推的时候,这些言官为了对付自己,肯定会专门争锋相对,肆意攻讦。

因此他忍耐了这么久,终于把叶向高按了下去,都御史冯从吾也弄下去了。这个时候他才敢建言增加阁臣,没想到皇帝也跟自己心意相通,真是一拍即合呀,早就想削弱言官这个权力了。

于是刘一燝立马拱手称赞起皇帝来了。

“吏部本就是负责铨选,对于百官行迹、考评都有了解,因此选人会更加合理。这次归权吏部,相信百官均会夸赞陛下圣明。”

“刘首辅此言甚是,只是六部九卿尚书、卿正都可推免,虽然选贤举能,但人数过多,怕会有徇私舞弊,结党营私的举措。”

沈灌这话让朱由校直摇头,这个他完全不担心。

“多虑了,这些人只是可以建言,给吏部提供参考,最终确定还是吏部跟内阁确定。”

朱由校完全不怕什么徇私舞弊,因为这些名单跟最终人选,自己都有最终裁定权。

自己满意了就可以从中选,如果自己对里面的名单不满意,完全可以打回去让他们重新拟定名单,重新廷推。直到选出自己满意的人选为止。

“那臣等就放心了,那臣回去后,就立刻拟下发六部九卿,让各部尚书、卿正向吏部建言内阁辅臣的人选,确定好以后再报陛下定夺。”

“好,那就这么定了,候选名单确定六人,廷推的时候选出四人即可。”

朱由校闻言也点点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