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七章 对经济的设想(1 / 2)
第340章对经济的设想
“朕既然用你,自然是信任你的,好好干便是。”
看到躬身行礼的杨嗣昌,朱由校当即鼓励起来,让他好好成就一番。
见事情完毕,朱由校也起身自关走出侧殿,杨嗣昌见状连忙跟在身后。等出了文华殿,朱由校又嘱咐了杨嗣昌几句,就让他退下了,他也坐龙撵往乾清宫而去。
在龙撵,他一直忍不住想起刚才杨嗣昌的话。
杨昌嗣看问题可谓是一针见血,提出的策略很有道理,朱由校也知道这么做背后的深层道理,就是增加就业,给百姓一个生计。
但明朝北方的情况跟南方完全不一样,北方经济以农业为主,商业远远没有江南那么发达,城市化程度也没有江南高,所以流民就是问题,会生乱子。
但朱由校也不能强迫流民都去江南,江南也承载不了那么多人口。所以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发展北方的工商业。
只是工商业的发展并不会凭空出现,而是需要有消费刺激的,没有市场,谁会做生意呢。
因此朱由校心里明白想要在北方做生意,必须要瞄准那群最有消费潜力的人,而对于这些人群,朱由校已经有了大体的规划。
“何宁,命户部尚书汪应蛟觐见。”
“遵命。”
龙撵很快就在乾清宫停下,朱由校下了龙撵直接进了冬暖阁,让张昶拿来关于辽东军饷用度以及津、登莱等府开海后的相关题本,完便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陛下,汪尚书来了。”
“让他进来。”
朱由校坐在御座,目不转睛地看着手中的题本,哪怕何宁来了,也不抬头直接嘱咐让汪应蛟进来。
“陛下圣安。”
“免礼,坐吧。汪应蛟,朕想问下你,去年朝廷决意开放海禁,还在登莱、津等地打造水师,想要海运运粮。不知现在效果如何?”
汪应蛟来之前也询问过何宁皇帝叫他进宫所为何事,但何宁也不出个所以然,只是简单透露皇帝比较关心山东民变。
因此汪应蛟原本还以为皇帝叫他来是要找他要钱呢。
没想到屁股还没有坐热,皇帝就直接抛出海运这个问题。他闻言思量了一会,只能开口道:
“陛下,往辽东海运粮草确实是朝廷在管,但现在夏麦税刚刚押解到京,津、登莱那边的水师还没有修建完毕,因慈购置完粮草起运,哪怕海运也最多运送两成,其余还需陆路才校”
朱由校闻言摇摇头,这个速度太慢了。
但对这个结果他本就不抱有什么期望,于是又继续问道:
“那自海禁开了以后,来往津、登莱等的船只多不多?关税可有增加?”
汪应蛟更是摸不着头脑,皇帝怎么突然问这个?不过这些数据,每月津府与登莱府都会送过来,他自然是知道的,见状立刻拱手回答道:
“陛下,自去年开放海禁以来,虽然津、登莱等的船只虽有,但多是渔船,出海多为了生计,主动做生意的较少。因此来往的海船中大都来自江南、福建、广州等地。
这些商船去年还较少,每月只有三四十艘,今以来越发多了起来。
特别是津卫,现在每月约有一百余艘海船进出港口,其他渔船不可胜数,每月关税都多达八千余两;登莱距离辽东、朝鲜、日本等地较近,每月的关税更多。”
朱由校听完不由地欣慰起来,显然对这个数字很是满意。
“看来不是没有船,只要政策一放开,想要做生意的人很多啊。前几杨涟也曾给朕题本,在辽东盖州卫巡查的时候,就发现有江南的货船过来买卖毛皮,每月多达二十余艘,获利甚丰。
汪爱卿,伱就为何这些海船贸易利润这么大,那敢于出海做生意的为何大都来自江南呢?为何开放海禁以后,北方鲜有人愿意出海做生意,从津府出发去辽东,不仅路途近,还利润甚厚。”
听到皇帝这般询问,汪应蛟想了一会,回复道:
“陛下,帐不能这么算。辽东有大利,此事尽人皆知。但北方海禁已久,现在虽然开放海禁,但百姓对于下海还是有畏惧之心。
一则出海买船费用甚大,普通人根本支撑不了,需要多方筹措才校
二则海缥缈无定,极容易迷失方向,触暗礁,遇海贼或者遇到暗流都是常有的事,只要遇其一,都是全船覆没,哪怕人侥幸能活命,在茫茫大洋,根本找不到船只营救,只能葬身鱼腹,身死财消。
三则百姓对于朝廷政策还捉摸不透,唯恐朝廷再次实行海禁,因此还有畏惧心理。因此目前北方等地愿意主动出海的也只有登莱一地,这还是因山东大旱,许多人为了生计被迫出海。”
汪应蛟这一番话听得朱由校连连点头,原因归结起来也简单,就是三个词:没钱,不敢做,有风险。
所以接下来朱由校就要把这些饶顾虑解决掉,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把整个北方抑或者河北、山东、辽东等地的经济盘活,让更多的人有生计,有活干不闹事。
刚才朱由校一直在思考该如何刺激北方的经济,发展北方的工商业。他想来想去发现整个北方朝廷花钱最多的地方不是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