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八章 朝鲜之行(1 / 2)
第362章朝鲜之行
“孙爱卿,你适才原因有三,那这第三个原因究竟是何呢?”
孙承宗见皇帝提问并不意外,整理了一会思绪便继续了起来。
“陛下,其三便是辽东对建虏大胜之势没有成,若现在打,胜算不大。”
“此为何解?”
他这么一,不仅仅是朱由校好奇,沈灌与英国公张维贤也好奇地望向孙承宗。
“建虏之前所能依仗的是其北有科尔沁为倚靠,东有朝鲜以为盟,他们只要西面对我大明即可。因此若要对付建虏,必先控制朝鲜,再与内喀尔喀吉刺特部联合北解除科尔沁的危险。
如此,三面合围之势便成,建虏纵有通遁地之术,也难以抵抗我朝廷大军,到时候哪怕不攻,围困几年,建虏也定不攻自破。
陛下,辽东现在兵力完备,将士可堪一用,只要今年先剿灭西南土司,再在朝鲜拨乱反正,如此朝廷财政压力大减。而后,等年后盐税、关税一到,明年朝廷便有充足的财赋在辽东用兵。彼时三面用兵,徐徐图之,还怕建虏不灭嘛。”
英国公张维贤听完也忍不住的点头,觉得孙承宗的甚是有道理,便思索着站出来支持道:
“陛下,臣觉得孙阁老所言甚是,事缓则圆,辽东局势现下可观,我们完全可以拖得起。”
朱由校闻言良久不语,心想确是如此。
现在形势对大明来一点都不急,以大明如今的体量完全耗的起,反之是努尔哈赤有燃眉之急。面对大明在辽东、朝鲜的频频动作,怕是捉襟见肘的地步了,到时候只要他们一动自己再攻也可。
“孙爱卿得对,朕受教了。建虏群困,现在又遭大旱,看他们还能撑到几时,现在打还真的是给他们机会了。”
“陛下英明。”
众人闻言,纷纷俯首称是。
此事既了,众人也不再谈及赘述。随后朱由校又问起了贵州之事,只是根据朱燮元的奏报,此时的水西安氏居然异常消停,这个安邦彦像个缩头乌龟一般还在表赔罪,怕不是憋什么大坏不成?
但朱燮元也不管他,已经令湖广、四川、云南、广东、贵州指挥使司派本地标营与土司兵出发前往贵州,现在就等振武军一到,即可出兵。
朱由校听完也疑惑,他不知道这个安邦彦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在他的印象里,这个安邦彦可绝对不是什么善茬,能在朝廷大军围剿下,支撑十多年,可谓是一个枭雄,再水西安氏在贵州盘踞千年,面对朝廷的动作绝对不会坐以待毙的。
但他现在也不能做什么,除了无条件的支持朱燮元外,其他的急了也无济于事,最多就发圣旨给予勉励支持,再让其心提防着点安邦彦而已。
“振武军现在到哪里了?”
“陛下,根据最新奏报,现在杨肇基和蒋璘已经率大军到了湖广境内,稍作休整后,相信月底就可以抵达贵阳。”
“那就好,之前朱燮元给朕题本,向朕哭穷。现在要集结五省兵马,还有京营振武军要来,每光饷银跟粮草就要一万多两,原本的拨的银两根本不够花。
朕实在过不去,又拨了五十万两,再让南直隶联合江南各省调拨粮草,现在南直隶的粮草想必也应该出发了。”
朱由校想到这里就暗自算了一下时间,现在人马粮草齐备,西南估计很快就要开始了。这次自己准备充足,不仅让朱燮元全权指挥,还派京营前往,就不信拿不下来。
“请陛下放心,这次朱燮元在题本信誓旦旦,豪言这次他已布下罗地网,定让安邦彦插翅难逃。”
“嗯,朕对于朱燮元是放心的,这次不管是朝鲜还是西南,既然箭已弦,朕就一定要毕其功于一役,不管花多少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做成!”
听着孙承宗等饶话,朱由校微微一笑,面露坚定之色望着孙承宗,立志壮言起来。
这次他可是下了血本,无论如何都要一朝拿下此心腹大患,为大明带来新曙光。
-----------------
只是除了少数人知道以外,这种朝廷大事对于普通人是很遥远的,而作为亲身经历者来,更加明白自己身的担子得有多重了。
而田尔耕就是其中之一,身为锦衣卫千户的他自然知道身肩负的重担,因此在镇江堡跟满桂等人沟通好以后,便扮成海商,马不停蹄地从海陆前往汉城。
朝鲜汉城港口,五六艘挂着大明二字的海船停泊在港口,在朝鲜工头浓厚的本地土话的叫喊声中,百名脚夫正在来回于船只下搬运东西。
由从近处观看,就会发现里面搬运下来的东西,根据船只的不同,所搬货物甚是繁杂,有铁器、丝绸布匹、还有琳琅满目的各式瓷器,但运去的则极其统一,那都是粮食。
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的田尔耕对此甚是不关心,他与客商打扮的锦衣卫们从船下来,警惕地环视四周,直往码头走去。
他刚一下船,立马就有眼尖的朝鲜牙商满面笑意地围了去,不等身后的锦衣卫阻拦,就用熟练的汉话,开口询问起来。
“国客官可是第一次来我们这,可是要做一些买卖,我们这边有好的山参和药材,最受国贵饶青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