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百六十二章 孙元化的来信(一)(1 / 2)

加入书签

第468章孙元化的来信

紫禁城,乾清宫。

一阵诵读的声音从暖阁中传来。

“臣孙元化表,臣于十月十三日从海启程南下,经半个月航行,在台湾大员停靠补给水源。后启程于十一月三日抵达澳门,抵达后便将一路见闻写于题本给陛下汇报,不敢怠慢。”

朱由校坐在龙椅,一边用手指有节奏的敲打着椅托,一边听张昶的诵读。

这是孙元化出发以后第二封题本了,由于朱由校专门提醒过通政司,所以题本一送到通政司,就立马被送到朱由校御案前。

朱由校一看到题本就猜到他应该到了澳门,当即就让张昶念了起来。

只是这才听邻一句话,孙元化就给自己的一个大大的惊喜,船队在前往澳门的路,居然还专门在台湾停靠。

“十一月三日到的澳门,张昶,今日是几日?”

他一听日期,顿时来了兴趣,心中慢慢盘算起了日期。

“主子,今日是初七,明日就是腊八了。”

“初七~”

听到这话,朱由校顿时在心里算了起来。孙元化十一月初到澳门,那从澳门送题本到京城最多也就一个月,这让朱由校不由暗暗惊奇。

要知道在明代广东前往北京很是麻烦,开海以前有陆路、水路两个选择。

陆路一般是越南岭、经两湖、河南到北京;水路则是经江西或湖南,沿长江东下,至江苏,由大运河北。陆路很慢,一般需要三、四个月时间,水路倒是快,但也要两月左右。

而孙元化的题本居然一个月就能够到达,可能走的是海路,直接北经过南直隶到津卫,一路没有阻碍才会这般快。

“这个孙元化倒是有心,知道朕想知道他的沿路见闻,这写题本跟送题本的效率倒是极快,一刻都不耽误。”

“那是,孙大人可是陛下钦点的钦差大臣,陛下什么,他定是铭记在心,不敢遗忘。”

听着张昶的马屁,朱由校呵呵一笑,随即点点头:

“你就会好话,好了,你继续念,朕要看他去台湾跟澳门究竟有啥新奇的玩意。”

张昶见状便不再言语,连忙耐心地继续读起来。

朱由校靠在椅子,一边听讲,一边闭目养神。随着张昶的讲述,朱由校缓缓睁开眼,脸的惊喜之色也越来越浓。

孙元化抵达台湾后,是在台南的大员港登陆的。

在登陆以前,他对台湾的很是很了解,原本以为现在的台湾是荒无人烟的,但去了以后发现并非如此。

大员这个地方是一个港口,等他们停靠完毕后,就有两个汉冉船,引他们到台窝湾居住。

等他们下船以后,就发现里面的有许多汉人,还饲养着山羊和猪、牛等牲口。

经过询问得知,这里的汉人大多是从福建过来的,有些已经住了许多年了,甚至还有些汉人与当地土人住在一起,结为夫妻,生儿育女。

孙元化知道皇帝有移民台湾的想法,于是趁着在岛的时间,经常在港口走动,询问当地汉人为何来此。

当地汉人早在嘉靖、万历年间,这边就有人住了。

最先来的是渔民,他们以往在澎湖列岛捕鱼,接着又到台湾中南部的魍港一带,然后扩展到鸡笼、淡水等北部渔场,为了方便补给,就开始渔民在岛搭寮居住,让这里慢慢开始有了人烟。

他们原本还想着短期住呢,但没想到台湾虽然贫苦,但土地肥沃,还没有官府收税,就开始在岛长期居住起来。

而台湾另一边的福建土地贫瘠,灾害频发,许多人活不下去,见台湾有人住,就逃难逃到了台湾。

所以台湾并不是荒无人烟,是一块不毛之地,反而现在在里面的汉人还不少。

孙元化大概估计了下,在台南大员港的汉人有千人。

这还只是大员港,据在台湾的北部还有许多渔夫居住,估计其他地方也有数百人吧。

并且由于地理位置重要,大员港口还不时有商船来此。

据他的打听,每年至少有十多艘漳度商船往返于台澎各港口,从事两岸的贸易活动,拿着玛瑙、瓷器、布、盐、铜簪环等货,交换当地出产的鹿脯和皮、角。

想到这里朱由校不由感慨起来,自己真的是觑古人了。

以前航海技术不发达,台湾自然去的少,现在航海技术发达了,台湾也不远,去的人也自然多了起来,现在是既有人,商贸也颇为繁荣。

朱由校想到这里也高兴,他们在台湾这么长时间对其环境甚是熟悉,到时候等朝廷去台湾的话,不至于两眼一抹黑了。

伴随着张昶的讲解,孙元化给朱由校带来的惊喜也越来越多。

孙元化这次不仅给自己实地考察了下台湾,还亲自看了下当地汉人种的庄稼,真的是不去不知道,去了一看吓一跳,台湾的土壤甚是肥沃。

在大员港的大多是渔民,不擅长耕种。他们闲暇时就烧荒耕种,简单犁田直接播种,之后便不管了,任由其自生自灭。

这种耕作方式在福建等地估计早就被骂死了,但饶是如此,在台湾耕种的收获,却比福建那边耕种得更多,可谓是倍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