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08章 你说我好不好色?(1 / 2)

加入书签

“我听到有几个同学说这些部落后来都造反了,是刘彻后来又出兵把他们打了一遍,这些部落才彻底老实。

所以司马相如给他们送钱,拿钱收买他们根本没用,最后还得打一顿。”

“这件事,在不少人眼中做的,可能都有点问题。

而在这之前,朝廷中其实就已经有人对这件事情提出了反对意见。

很多巴蜀父老跟朝廷的官员都上书阻拦,他们觉得接收西南夷的部落完全没有必要,这些部落不是资源,而是累赘,更别说朝廷还得主动拿钱去请。”

在史记里,还有这样一句话。

“相如欲谏,业已建之,不敢,乃着书。”

司马相如心中可能也觉得这样做是有点不对。

但这是他的功业,他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脸,所以他就又写了一篇文章。

“司马相如写的这篇文章,把巴蜀之地那些父老乡亲们反对的观点全都写了进去,然后再写自己是怎么反驳这些观点的,又写了为什么要联通西夷。

这样的文章献给刘彻,刘彻就既能看到正方的观点,也能看到反方的观点,以此来达到他讽谏的目的,最后让刘彻自己判断自己决定。”

“其实说白了,司马相如他自己也不知道怎样做才是对的,所以他就把这个责任推给了刘彻,谁让刘彻才是当皇帝的那个呢。”

这篇文章叫《难蜀父老》。

开头提出问题,蜀郡二十七位学者、先生找到皇帝的使者。

他们说,我们听说天子跟周边蛮夷的关系是牵制而不断绝而已。

现在三郡士卒疲敝,南边修路的工程也没完成,怎么现在又要开始修西边的路了?

百姓劳力已经用尽,这也是使者你面临的负担啊。

况且那几个部落都已经跟中国并列了许多年,如今却要割舍百姓的财物去增加夷狄的财富,让汉朝依赖的百姓遭受困苦,反而去侍奉无用的夷狄,这是何必?

“皇帝使者听完后,回答,你们怎么能这么说呢?

如果真像你说的这样,那巴郡的衣着永远不会变,蜀郡的风俗也永远不会变,而且别忘了,你们当年也是夷狄。”

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

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

异乎寻常的事情出现,百姓们都会觉得惊奇。

等事情成功了,百姓们又会习以为常。

当年天下大乱,洪水爆发,大禹带给人们挖掘河道疏通河水,这才有了后世的安定。

难道贤明的君主即位以后,每天只是循规蹈矩、为世俗牵制、取悦当世而已吗?

他们应该有崇高宏伟的主张,开创业绩,传留法统,从此成为后世遵行的榜样。

如今汉朝疆界之内都获得了幸福,而夷狄没有文明,风气底下,就像大旱之年祈求风雨一样祈求加入朝廷。

我们讨伐匈奴,急驰南方,责备劲越,讨伐四夷,这才让疆域扩张,开创了通向道德的坦途,留下热爱仁义的传统。

旁观人没看到事情的主旨,如同老鹰已在天空飞翔,而扑鸟者还低着头盯着沼泽,真是可悲。

“这篇文章传遍了巴蜀之地,也传到了长安,刘彻极其喜爱这篇文章。

特别是那句,‘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哪怕是后来过了几十年的时间,这句话依旧出现在了刘彻的诏书中,足以见得刘彻是有多么的喜欢。”

“而司马相如巅峰过后,再次面临低谷。

前面的他有多么的风光,接下来的他就有多么的狼狈。”

“史记中说,‘其后人有上书言相如使时受金,失官’。

有人举报司马相如在出使西南期间收受贿赂,相如失官。”

“这里又引出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

司马相如是真的受贿了,还是被人眼红举报的呢?

史记上写的内容太过简单,所以后来的朝代也引申出了不少的说法。”

明朝孙梅锡的《琴心记》中,把唐蒙写做反派,说唐蒙是因为司马相如之前安抚百姓的时候甩锅到他头上了,所以后来才会去举报他。

跟孙梅锡类似的观点不在少数。

但大多数学者还是认可史料上记载的真相的。

——

{这叫先礼后兵。}

{也没有理由直接打主要是。}

{哈?这正反的话都让他说了个遍。}

{应该是自我说服。}

{花的又不是他的钱,谁的钱谁做主,那这不得汉武帝自己做主嘛。}

{敢甩锅给皇帝,厉害了(点个赞)。}

{哇哦,这个使者说的话,好有格局!}

{不去尝试改变就永远不会改变。}

{举例论证法。}

{能在汉武帝手底下干活的,应该都是会说好听话的,不会好好说话的估计早死了。}

{受贿?不能吧,卓王孙给了他那么多钱。}

{可没有人不喜欢钱多。}

……

关于送钱这事,要讨论的人已经聚在另一个小角落,围在一块儿讨论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