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章 罗马人的盾桥战术(2 / 4)
方式?罗马人会用盾阵搭盾梯来攻城,经常会需要士兵助跑之后跳跃翻过城头,而因此,跳高渐渐就演变成了一项运动,一想,很有可能。
毕竟,东方传统运动,没有跳高一项,倒是东方有拔河一项特有运动。
据说,拔河是春秋战国时就有了,拔河被是用来训练士兵拉拒能力的,这个拉拒能力,跟春秋战国时的主流步战兵器“戈”有关,戈这种兵器,没有枪头,只有横刃,主要的攻击方式,凿和拉两种。
尤其是列阵密集作战时,戈兵勾住敌军的盾,用力往回拉,勾住敌军的戈,用力回拉,戈往敌军人堆里一砸,然后用力一拉,能勾划伤不知多少人,戈这类兵器,勾划拉拒动作,是其最主要的战术动作。
因而,到底是因为戈兵的勾拉演化成了拔河,还是某些军事家特意发明了拔河来强化士兵的勾拒能力,这就不太清楚了。
据说,拔河还是管仲发明的呢。
东方有拔河独属,罗马有跳高独属,大概率,都是和战争有关。
跳高此动作,或许真的可能是罗马人攻城时经常需要踩着盾梯跳入城墙的吧。
那为何,东方未有盾梯和跳高动作。
大概是因为,作战环境,还有军事技术的不同。
罗马人可能跟蛮族作战比较多,那些蛮族部落,大抵筑的城不会太高,普遍也就三五米的木墙,盾梯一搭,刚好也是三五米。于是,对手是这样,作战环境是这样,罗马人很多时候就不需要做攻城梯,直接搭盾梯乃是最高效最适用的技术。
于东方,从春秋甚至更早时期,中原地区的造城技术已十分发达,不说闻名天下的雄关了,就是普通的小城,城墙也是夯土甚至是石头垒的高墙,小城的墙高也高数丈之高。
此时,别说盾墙搭两层,人一个摞一个,就算搭五层人墙,盾梯也根本够不到城头。
因此,于中原,盾梯战术因为造城技术的普遍发达,盾梯根本没有发挥用处的时候,因此,也就没有发展出盾梯这种极端战术。
关羽说盾墙,严格来说,其实是盾梯。
因为护城壕沟深,又不至于太深,关羽便想到让士卒到沟底站起,盾一面接一面顶到头顶,直接就起了一面盾墙。
如此,深壕就变成浅壕,攻城之士于是就不用爬坡了,也就不会因费力爬坡变得前后不继,而致攻城乏力。
关羽所想的战术,跟罗马人的盾梯有异曲同工之妙。
想到这里,李孟羲道,谓关羽曰,“何不召来盾兵一试?”
关羽于是令传令兵,立召三百刀盾士前来。
传令兵领命而去。
片刻后,刀盾士三百集结而来。
关羽和李孟羲两人过去,详说一遍盾阵要领。
简单来说,跟攻城时候的盾阵,无大的差别。
只是,攻城的那会儿,为减少腿部和身体的暴露面积,刀盾士摆盾阵的时候,都是蹲下,把盾顶在头上的。
新的盾阵,李孟羲和什长们交代,不能往地上蹲,得站起来,且,得用盾,从沟这边的沿儿,到沟另一边的沿儿,跟铺席一样,给铺满。
交代完,便让刀盾士们自去下沟忙碌。
沟里还没清理,攻城的时候,城头黄巾丢的石头,射的箭,满沟都是,没有落脚的地儿。
刀盾士们先把沟里给清出了一段,然后由各百夫长,协调着来商量怎么能把盾墙站着给摆好,还能从这头,摆到那头。
刀盾士们忙碌,李孟羲就蹲在沟边,饶有趣味的看着。
虽说盾阵只是从蹲着,变成了站起,可动作的改变,也会带来了新的麻烦。
李孟羲在意的就是,新战术摸索过程中的这些麻烦。
在盾阵的动作中,站立的盾阵也是有的,刀盾士们也已掌握。
在攻城队冲锋至城下的时候,士兵们手中的盾就斜举对着上方,这样就遮掩住了头部和半个身体,来自城头抛射的箭支如果落下,就会被挡住。
说让把盾举到头上,刀盾士们挨着站好之后,依然是一手刀一手盾,盾举头上,刀拿手中。
这到底该说是如今战兵训练充足,训练的成果不由自主的就展示了出来,还是说思维不够灵活呢。
防箭的时候,箭动能就那么大,单手也能举着盾也足够防御。
可一会儿的盾桥是,人会踩在盾牌上面跑,依然单手举盾,就撑不住人体的质量了。
一段时间之后,刀盾士在百夫长和什长们统筹之下,把盾桥给搭好了。
刀盾士们确实是按李孟羲所说的,尽可能站的密集一点,把盾牌从这头壕沟抵到那头壕沟,铺的跟席子一般密实。
李孟羲一看,便又看出了问题。
问题在盾牌上,军中现在军备完全不能统一,盾牌方圆不一,大小不齐,盾桥因此就不可能严丝合缝,而是这里一个窟窿,那里一个窟窿。
再有,刀盾士们按固有的思维,一手刀,单手举盾,并不是双手把盾举在头顶,这样一来,力量肯定不够。
看差不多了,李孟羲招呼人下沟,爬梯子。
几个刘备的亲兵立刻照办,为首一人,后退几步,勐的向前冲去,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