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七百四十八章 百万只防疫护具(1 / 3)

加入书签

李孟羲去了妇孺营,找到绣娘柳氏,柳氏和一群妇人们正在做着搓麻绳编网纳鞋逢帐篷一类的细碎工作。

柳氏放下手头的活计走过来,问是否是有新的军务。

李孟羲想了想,把口罩的样式大抵跟柳氏说了一下,他边比划着边讲解着,“是这样,两层巴掌大的布,中心填一层碎炭,缝住。

此物用于遮掩口鼻,乃防疫之用。可田卜他们做了一个,炭聚成了一团,带着很不舒服。

你们看看给怎么给做好。”

任务交代完了,柳氏想了想,觉得不是太难,拿着针线去忙碌了。

李孟羲站在外边等着,不久,柳氏把口罩做好,拿了过来。

李孟羲接过口罩看了看,他看到,虽然说柳氏手艺精巧,口罩缝制的很精致,但是,口罩依然只是两层布之间塞了一点碎炭,依然是这个结构。

李孟羲不由皱眉,他拎起口罩一端使劲抖了抖,里边的炭全颠到一头去了,这样的口罩,戴上不一会儿,活性炭就全沉到下边去了,不堪使用。

这是第一个问题。

当李孟羲把口罩戴上一试,第二个问题出现了。

口罩两边的绳环太长了,挂到耳朵上口罩根本无法贴面,直接滑下去了。

李孟羲回想了一下,似乎,后世的口罩,挂耳朵的绳子是弹性绳子,松紧是可调的。

东汉末年不好找弹性绳,所以,思来想去,李孟羲觉得,可以将绳子绳环舍弃,换成鞋带一样的两根短绳,这样,个人就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自己来调节松紧。

这是第二个问题,绳环不好用。

第三个问题,李孟羲发现口罩形状不对,后世的口罩的形状正好能贴合面部的轮廓,戴上之后把口鼻护的严严实实的。

而柳氏缝的这个口罩,与其说是口罩,不如说是个面纱,根本不能贴合面部结构。

取下了口罩,李孟羲认真的给柳氏讲解着口罩的不足,“柳姨,你看,”李孟羲指着口罩里沙子一样乱动的活性炭,说着,“碎炭装里边总是往下掉,一掉上边就空了,挡不住东西了,你看有没有办法让炭不往下掉。”

“第二就是,贴合不严,你看看想想办法让他能贴合面部,最好是一戴上去,口鼻全都能遮掩严实。”

交代完口罩的细节,李孟羲让柳氏先忙碌去了。

站在外边,李孟羲抬头看着天空寻思了起来,碎炭这玩意儿跟沙子一样,装口袋里可不就是会往下沉吗。

李孟羲觉得,活性炭下沉问题没治了。他于是便想,有无改进的方法。

比如,可以把炭打的更碎,然后弄一块布,布上略撒一些胶水,然后将活性炭的碳粉撒上去,撒厚厚一层。

这样,炭就不会下沉了。

李孟羲觉得自己的改进方法很好,完美的解决了问题。

但是,李孟羲明显小看了柳氏等一群妇人的智慧,且李孟羲又一次把问题想复杂了。

柳氏回到帐篷里,她看着手里的口罩,拿起口罩晃了晃,里边的碎炭轻而易举的晃荡了到了底下,军师说这样不成。

柳氏看向忙碌的妇人们,她把问题问向其他妇人,“姐姐们,你们说,咋着才能让这里边的东西不沉下去?”

边上一妇人拿过口罩看了看,拿手捏了捏里边疙里疙瘩的碎炭,妇人好奇问,“这里边装了啥?麦吗?”

“装的是炭。”柳氏答到。

那妇人用粗糙的手捻了捻布层里的碎炭,发觉炭块很大,妇人想了想说,“多缝几针,排住齐儿,里里外外都缝上不就妥了?”

柳氏一想,是个办法。

妇人们都好奇柳氏到底在忙什么,把口罩都接过去看了看。

与其说是妇人们好奇,不如说,这是义军激赏体系的又一次回馈。

妇孺营平日活计不多,但有限的那不多次数的军务,当中有很多人因为出了什么好主意得到了丰厚的奖赏,由此,只要是军务到了,妇人们踊跃性不比匠人们差多少。

妇人们把口罩传了一圈,口罩结构简单,不过是两层布中间塞了一些碎炭而已。

有妇人看过口罩的结构,给柳氏提了另外的主意,妇人在腿上画着格子比划着说,“柳妹子,你看这样行不?咱缝一个个小方块,一个挨着一个,这样,炭就下不去了。”

柳氏闻言一想,她听明白了。大意是,在口罩里逢一个又一个小口袋,这样,炭就被锁在小口袋里了,就漏不到下边去了。

这也是一个方法。

柳氏比其他妇人更明白一点,她知道这个口罩是防疫的,需要严丝合缝,不能有一点空隙。

缝一个个小口袋,虽说的确能让炭不往下掉了,可是,小口袋与小口袋当中的缝隙却又是破绽。

柳氏想了想,不一会儿就想出了解决办法。

有了解决办法之后,她立刻开始忙碌起来。

口罩的缝制难度不大,不一会儿,柳氏缝制出了两种口罩。

第一种,两层布中间平铺了一层碎炭,然后用针线横着竖着一针挨着一针把整个口罩密密的缝了一层针脚。这么密匝匝的一缝,炭块不那么容易掉下去了。因为,碎炭不像沙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