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三章 沙土实验田(1 / 2)
汉末第一兵法家第八百七十三章 沙土实验田
农,为生息之本,为百业之基。
李孟羲在早前做过一个推测。推测的根源是这样的,据说,古代中原的土地产量随着朝代推移,粮食是越来越高的。
在古代漫长的时间跨度中,科技变化其实不大,汉代没有化肥农药,最后的古代王朝明清时期也没有化肥农药,明代用的是土肥,肥料来源是人畜粪便,汉代的肥料来源也只是人畜粪便。
也就是说,于肥料一项,明清之于汉代,肥料的来源没任何变化。
然,历代亩产却是逐渐增高了的,这却又是为何?
细思原因可能有,可能是粮种经过长时间培育,种子逐步优化,可能是水利灌既越来越普及,也可能,关乎肥料。
假设说,后世亩产的增加,与粮种改良,与水利普及,与肥料,都有关系。
那,于肥料,已知是,明清与汉的肥料来源和肥料种类没有任何区别,那肥料没有区别,又因何提高了产量?
于肥料本身,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其变量,肥料的变量有,肥料种类,肥料处理方式,及,施肥方式,大抵有此三种变量。
肥料种类这一个变量,汉与明清无变化,所以增产原因,不在肥料种类。
肥料处理方式一项李孟羲不太懂,但他知道肥料需要堆肥,他又问过巨鹿城的民夫们,民夫们也都知道堆肥。这说明,在肥料处理技术方面,汉代跟后世明清,技术也没差别。
既然种类不是差别,处理技术不是差别,那就大可能是施肥方式的差别,而这一点,李孟羲曾向许多农夫问过,农夫们的回答各不相同,农夫的施肥方式并不统一。方法混乱,必然多有谬误之法,这或许也于就证明了,汉之施肥法,可能不如后世高效科学。
基于这个猜测,考虑到要解决肥料产量,难度巨大,李孟羲便退而求其次,想通过提高肥料利用效率这一点来解决肥料不足的问题。
用,控制变量法来做初步考量,施肥这个问题,施肥本身,可有哪些变量?答桉是,施肥的数量,施肥的次数,施肥的频率,施肥的时间点。
于数量,这不需要探究,毫无疑问,一定限度内,肥施越多,庄稼越好。这一点,不需测试。
于次数,十斤肥,到底是一次施完,还是分作十斤,隔一段时间施一回的好,不知。
于频率,到底是一月施一回肥还是两月施一回肥好,不知。
于时间,时间这个变量本身,又分多种构成因素,时间有晴雨,暖寒,植物生长周期之等等不同。那,到底是下雨天施肥好,还是干燥的时候施肥好,是天热时施肥好,是天冷时施肥好,还有,植物的生长周期,在作物一个生长轮回,是播种前就施肥的好,还是播种时肥料和种子一块的好,还是种子发芽的时候施肥好,还是长叶的时候施肥好,亦或是,在拔节,开花,结穗,等等周期。
有众多变量需要测试,每一组测试,都需要有大量样本以减小误差。
巨鹿城外,已垫起好多用于培育苗木的苗田了。
紧随于此,李孟羲准备划出更多的田地以作为施肥试验场。
要试验,第一步,得备好试验土地,得备好几千块完全大小面积土壤厚度土壤肥沃度完全一样的土地。
这第一步的准备工作,就已是极难。
土地大小面积倒好解决,着人拿着绳尺去量量就行了。
而土壤厚度稍为麻烦但也不难解决,可以着人把土细细晒了,捡出其中的树根草茎等杂物,然后精确称量同样重量的土,这样就有了土层厚薄一样的地块。
但,唯独土壤肥沃度这一点,麻烦了。
要保证土壤肥沃度一致,最好是去同一块田里去挖土,可,需求量太大,一块田里的土远不够垫起几千块实验田所需,而土地的性质决定了,地块与地块肥力差距比较大,都不说不同地块了,就是同一地块,地头跟地中间肥力也有可能大不相同。
意识到了求土于田的巨大缺陷,李孟羲便将目光投向其他地方。
那到底,哪里有巨量的肥力相同的土壤呢?
答桉是,河滩,沙子。
沙子不是土,沙子莫说肥力了,沙子贫瘠的可怕,然,这反而是优势。
科学实验中,有一个放大法,就是讲,把小的现象放大,以方便观察和记录。
用水来显示声波,用铁屑来显示磁感线,都属于放大转化法。
那同理,肥力极其贫瘠的沙土就可以将肥力的作用效果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这就好比,一个饥饿的人,一个半饱的人,给这两人一块馒头,想看食物吃下去之后人体发生的反应。那毫无疑问,饥饿的人吃了食物之后,身体的变化更为明显。
肥料也是此理,田地的泥土里本来就有肥力,这因此,庄稼对施加的肥料反应不够明显,而沙子,沙子因为足够贫瘠,所以肥料多一点少一点长势变化非常之大。
在斥候沿着河道寻找找到了足够广袤的河滩之后,李孟羲调发了大量车队去拉运沙子,开始准备以沙土垫田。
当农业部官员们听闻李孟羲想用沙子种粮的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