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九百零二章 道法自然——【仿生】(1 / 2)

加入书签

汉末第一兵法家第九百零二章 道法自然——仿生】

匠营已装起水车带动的磨盘三十七架,这些时日,使用反馈普遍都说,水力磨一磨等于五六个磨的速度。

水力多有能为,有这个惊人效率在预料之中,然这还远未达到极致。

极致的数据,得测试。

改进水力磨的技术点包括,水,水车,传动齿轮,和磨。

水又包括,水速,水道,水的落差,水车进水深度。

李孟羲下放下去的诸多测试任务,有些测试已经有进度了。

为得到更充足的水力,李孟羲在前些时日着人找了河道修整了河道筑了堤坝,匠人们在整修一新的河道上经多日测试,某些项目已有了眉目。

第一点,河道笔直是否比河道弯曲更能提供水力。答桉是,河道笔直的确有助于水力利用。

匠人们提交上来的一份简单数据,数据中所写,十架大小一模一样,厚薄一模一样,连轻重轮轴粗细也是一模一样的水车,每一架水车入水深度都是一样,然后,水道改成极其弯曲和笔直两种,十架水车安装到固定位置,有专人去负责记录水车转的圈数。

经比对,在河道笔直的时候,水车转速快了零点三成那么多。

零点三成的效率,也就是,三十分之一左右,提高这么点效率,等于每三十台石磨多出一台来。

从实用性来讲,为了这么一点效率大动工程去修整河道,或许会有些得不偿失,但从政治角度考量,政治角度是,为了把百姓手中的黄豆尽可能全部收缴上来,官府磨豆腐的成本就得越低越好,成本越低,倾销给百姓的豆腐就越是便宜,就能换上来越多的豆子。

所以,为了将成本压缩到极致,河道应该修整。

关于河道的第二点测试,筑了水坝,能否提高水流速度。

这毫无疑问,筑坝对水流速度的提升非常巨大。

但随之有一个新的问题,水坝筑下之后,水车动力与离水坝距离远近,有没有关系,水车是直接接在水坝下边,就像瀑布那样,让水流直接冲刷水车动力强劲,还是水车处于稍后位置动力更强力,还是稍远更为强力。

布置下这个测试的时候,李孟羲自己也不知道有无相关,反正是,水车与水坝的位置关系,就这么多,有无相关试试就知。

匠人们传回来的测试结果,出乎李孟羲意料。

匠人说的,水流过了坝直接砸到水车上,水车转的最快,稍远一点转的也快,但于近处,水车转的比较慢。

这竟然不是跟距离成正比,李孟羲也是奇怪。

他亲自去了现场看了看,到现场观察的结果,似乎是这样,匠人们筑的坝高有半丈,水流冲出水坝,能撒到一丈开外才落到水面。

在水流落水的这个距离点上,水流拍在河水上,会使得那一块儿的水花乱溅水流紊乱,也就是,在那个位置,水流力量极其分散,也就使得,如果水车架在那里,纷乱不定的水流无法提供强劲的动力。

这个意外发现的作用在于,可以使水车的安放位置更加合理和精准。

最简单的关于水的因素,匠人们将之测试完成了。

由测试结果,为使水流力量更为充沛,各处开始拦河筑坝,准备为大规模架设水车提供基础。

从水流这一因素,再下便是复杂的水车。

水车大小已经确定,余下的测试,是复杂的螺旋桨叶,还有水车入水深度。

匠人们反馈的说法是,水车没于水下四分之一高,转速越快。

这一点,李孟羲并不十分确定到底是不是真的如此,他怀疑匠人们收集的数据到底够不够充分。择日,需稍加验证。

寻常的水车没有螺旋桨叶,为使水车能有更充沛动力,加了桨叶,桨叶效果极好,可桨叶也带来的极复杂的变量。

桨叶有,材质,形状,桨叶弯曲角度,安装方式,等等可改进之处,且这些改进之处精巧细微,既不好设计,又不好收集数据,难度极大。

桨叶的测试量势必极其巨大,李孟羲对此有所判断,桨叶这东西在后世之时,从发动机用到轮船再用到战斗机上,其改进空间之大,几乎永无休止之境。李孟羲有所预料,他觉得可能桨叶这一项,一试几十年都到不了尽头。

目前所定型的桨叶,是类似风扇形状的桨叶,效果还行,往下改进,李孟羲几乎就不知道该怎么改成其他形状。

李孟羲没有任何机械设计相关的知识的存储,他能根据印象中的风扇扇叶设计出一种还算不错的桨叶已足够不错了,再往下,几乎难以寸进。

有自知之明的李孟羲,他找的出路是——彷生。

在数以亿万年的漫长生物进化中,每一种生物都进化到几近完美的程度,动物的一片羽毛,一只利齿,一片鳞甲,都是亿万年进化而来的最优解,是无穷构形中的最优。

当人类意识到,穹顶结构有杰出的防御能力时,乌龟已在千万年前早已经在那里;当人类意识到流线型对抗阻力的强大优势时,鱼类鸟类在更早的亿万年前,它们的躯体早已经进化成流线型;人类发现穿上和环境同样颜色的衣服不容易被发现,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