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九百八十七章 无题(二)(2 / 3)

加入书签

依照烧土扎营法】这个思路,用同样的方法,做好泥胚之后,把泥胚围成火灶,然后在灶上升火做饭,这样,做饭的同时,就顺便把泥胚烘干了。

按军中灶台的配备数量来看,按十人一灶,一支万人军队,有灶一千,按四块泥胚围成一灶,一顿饭,可将四千块泥胚烘成半干,半干的泥胚已经够用了。

以四千泥胚,可盖出一堵短墙,可以盖一间屋子那么大的小壁垒,如果再采用间杂的方式,垒一层干泥胚,再垒一层湿泥胚,四千块干泥胚加四千湿胚可发挥出等同于八千块泥胚的作用。

八千块泥胚足以在地势关键处构建一道壁垒了。

四千之数,是完全零成本没有任何消耗的生产数量,若到危急之时,不吝燃料连夜生产,一夜足可生产泥胚数万。

除了灶台可以用来烘干泥胚以外,还有,石灰窑和陶窑也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多余热量,如果是工厂生产,可以把窑里的热气用管道引到仓库里,利用热气对仓库里的泥胚进行干燥。但行军在外,管道没有,密封的仓库也没有,也就没办法利用窑体产生的热气,唯有之法,用泥胚作为砌窑材料,用湿泥胚垒出窑体,烧制石灰和陶器的同时,顺便把泥胚也烘干了。

按行军扎营的可工作时长,一夜之间,也就顶多烧一窑而已,一座窑,用泥胚三二百,这就等于,零成本情况下,又多生产了两三百块干燥泥胚。

不仅是如此,李孟羲想到了仓鼠战法】中对柴草的处理方法,在仓鼠战法中,收集到的那些潮湿的柴草随便摊开放在路边,经几天风吹日晒,柴草会逐渐干燥。

干燥完全可以延期执行,虽,扎营一夜,顶多只能烧制一窑陶器,也只能烘干一窑土胚,何妨拔营走时,把那些半干不湿的湿柴给堆到湿泥胚上,拔营时点上一把火就走,任由他慢悠悠的一直烧着,如此,人走了,火还在烧,这不就等于,虽,无法一夜之间把砖烘干,但是能在一天之间,把成千上万块砖给烘干完成,一天之内把砖干燥,这也是神速。

据李孟羲猜测,可能,用湿柴慢腾腾的烘烤比大火烘烤更好,大火易使泥胚开裂,小火可能好的多,这样以来,湿柴倒有了独特的用处。

学习刘备的经验,李孟羲觉得,日后自己也要做泥胚,天天做,有空就做,做的越多越好。泥胚拿来可以平地起城,可以从城头丢下去砸人,可以用来堵河筑坝,总之,用处无穷。

——

李孟羲觉得刘备的后勤做的极好,等刘备把李孟羲带来的兵马粮草兵器等等检查了一番,刘备也有同样想法。

刘备在淄重队见到繁多的车辆,这些车辆全都经过改造,在车体一侧加了车板,成了可以作战的偏厢战车。这些车辆的成色不一,明显有新有旧,旧的那些显然是从征集来的,新的可能是自做的。

淄重物资中,有一车车满载的粮草,有大量木材和柴草,有备用兵械,布料,工具,等等物资。无一例外,这些物资全都极其充足。

刘备见到李孟羲带来的乡兵们人手一杆长枪,人均有一架弓弩,人均多达九十支以上的箭失,对李孟羲能在短短一月时间筹集到这么多兵器,刘备颇为赞叹。

弓弩箭失制造周期长,无从快速制造,乡兵们所配发的弓弩全是乡间收集来的。

向乡间筹集军备这不难,刘备自思自己也能,可关键是,是筹集了多少地方才筹集到这么多的。

李孟羲想了想,“大概,方圆五十里。”

这就是关键所在,筹集军备谁都能做,李孟羲却能收集方圆五十里。

五十里是个什么概念,五十里这么大的区域,就是走一遍都得不少时间,又何况是去筹集军备,局势不宁,乡人要靠兵器自保,哪里又肯轻易舍弃。

刘备百思不得其解,他不明白李孟羲是如何筹到这么多弓弩的,遂把疑虑问向李孟羲。

“买的啊。”李孟羲回了一句。

“买的?”刘备提高了声音,眼里不可置信,“咱哪来任多钱?”

刘备可是很清楚,当初分兵之时,军中余财已经不多了,刘备疑惑的看了李孟羲一眼,他想到,难道纸钱真的那么容易花出去?

刘备以为,李孟羲是成功把纸钱花出去了,所以才有足够钱财去采买军资,刘备完全猜错了,纸钱根本就不容易花出去,也就是说,李孟羲手里既无钱财,纸钱也花不出去,等于手里一点钱没有。

李孟羲筹备军械的方式大出乎刘备的意料,李孟羲又欺负人家大户了,从大户那里搜刮来了钱粮,拿着钱粮以高价从乡间收集弓弩兵器,拿钱硬砸之下,弓弩收购计划很顺利。

乡间不认纸钱,军中没有余财,但从大户那里搜刮来了粮食,粮食比钱更受欢迎,就靠这样的方法,用粮食轻易筹到了两千多架弓弩。

粮食毕竟紧缺,哪怕是从豪强大户那里弄来了足够多的粮食,粮食再多也经不起肆无忌惮的消耗。

所以在粮食之外,有另外的筹措方法——用兵器换弓弩。

巨鹿军有锻造技术上的优势,军中有好多士卒配备上了精良的包钢刀具,这样一把包钢兵器价值抵得上一柄百炼环手,拿一把价值比得上百炼环手的兵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