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心有微风起波澜(1 / 1)
12
袁应泰被杀之后,辽东虽然暂时群龙无首,可因为此时正逢冬季,不适合出兵作战,后金也并未进犯辽东。
朝廷暂时还未派来新的辽东经略,整个辽东处于各区域自治状态。
不少言官站出来弹劾袁应泰,认为袁应泰死有余辜。也有不少东林党人站出来为袁应泰开脱,毕竟袁应泰是他们推出去的。
但朱由校并不管这些,他只想尽快选出一个人,重新担任辽东经略,稳住辽东的局面。
经过这一次的事之后,朱由校也是对东林党心生不悦,更加重用魏忠贤。
魏忠贤掌握权力之后,就开始逐步掌控东西两厂和锦衣卫,对东林党人发动了进攻。
阉党与东林党争论不休,可却没人敢站出来前往辽东担任经略。
最终,经过锦衣卫深入辽东调查走访一番之后,认为熊廷弼在辽东颇有作为,稳定了整个辽东的局势,保住了辽东的万千百姓。
最后,熊廷弼又被重新启用,再次赶赴辽东。
陆诚则是专注于招兵、练兵,搞发展。
通过这一年多的发展,整个海州卫的经济已经彻底繁荣起来,南来北往的商贾汇聚于此,把南方的丝绸、瓷器、粮食、茶叶等物资运到此处,再转手卖到草原之上。
草原之上的牛羊马匹、皮毛等货物,也从北方汇聚到了海州卫,转而运送到南方。
海州卫内部不断的扩建仓库,囤积了大量的粮食、棉花等物资,大大提高了战争潜力。
与此同时,从10月份开始,海州卫下属的各个工坊也都经过了扩建,尤其是铁匠工坊,更是吸引了整个辽东的铁匠前来工作。
陆诚改良了炼钢方法,使炼钢的效率和质量大大提升。指导工匠生产制造模具、钻头等工具,提升枪口的制造效率和质量等等。
当然要想搞发展,要想搞现代化的技术,最重要的不只是这些,还有基础科学人才的培育。
为此,陆诚之前专门编撰了一些基础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书籍,并开始在福利院的孤儿们之中教学。
早在当初刚刚接收海州卫之时,陆诚就非常注重人才培养。建立福利院,收养整个辽东的孤儿,也是为了人才储备计划。
想要靠一个人去建立工业基础,即便陆诚一天24小时不睡觉,也搞不定。只有把人才培养起来,教授他们基础知识,传授给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再制定好标准的计量单位,一切就可以逐渐发展起来了。
当然,这事说起来容易,想要做到却需要很多的精力和时间。
想要让一个成年人学习现代科学知识,还要打破他固有的观念,打破他原有的思维模式。
相比之下,那些年龄小的孩子还都是一片白纸,教给他们什么,他们就能学什么,更能接受新的知识,也更能养成完整的思维逻辑。
如今,这福利院的院校也才刚建立一年,一切也才刚刚开始。
为了处理好各方面的事务,陆诚每天在忙碌之余,还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培养出那些能够按照自己要求完成各项任务的人才。
一整个冬天,整个辽南的发展进行的热火朝天。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整训,除了海州卫的本部兵马之外,盖州卫、复州卫、金州卫三个卫所的兵马也逐渐接近满编。
如此算下来,陆诚能够指挥调动的兵马总人数,已经超过了2万人。
当然,另外辽南三卫的兵马,相比起海州卫的兵马,还是要差了许多。
同时,陆诚也非常重视军队的思想建设工作,通过组织军官训练班,把整个军中的中上层军官都集中在一起,进行军事技能培训的同时,也加强他们的思想教育,逐渐给他们洗洗脑,让他们忠于自己。
对于那些忠于自己的,陆诚自然是给予最好的待遇。思想教育和利益关联两手都要抓。
这打通了各方面的贸易通道之后,海州卫的商业型工坊不仅有玻璃和肥皂的制造工坊,还增加了皮革加工、肉制品加工、羊毛加工工厂。
这些工厂中的工人,基本上都是来自将士们的家属之中。
可以说,很多将士的一家老小,都是靠着陆诚生活,还生活的越来越好。
一个庞大的利益群体建立完善之后,每一个从中获益的人,都会尽量维护整个团体,从而达到一种稳定的结构。
试想一下,一个成年男子在陆诚手下当兵,他的妻子在陆成手下的工坊里做工,他的儿子在陆诚建立的学堂中读书,他的父母也在为陆诚耕种粮食,养殖牲畜,一家人的生活,吃穿住行都离不开陆诚。
一旦这个士兵在战场上阵亡,丝毫不用担心自己的家人。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士兵又怎会轻易背叛?又怎么能承担起背叛的成本?
就在陆诚忙着闷头搞发展的时候,燕京城的丁白缨也收到了徒弟丁显的来信。
在信中,丁显一番嘘寒问暖,问候了一下自家师父,随后聊的内容都是陆诚如何带他们打胜仗,把后金耍的团团转之类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