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6章 豌豆黄和高粱粑粑(1 / 2)

加入书签

几个孩子倒是如愿吃上了豌豆黄和高粱粑粑。

何氏要做豌豆黄,还要麻烦些,要先给黄豌豆去皮,所以她起了个大早。

陈氏则让幺儿挑着箩筐,一起往村里的打谷场走去——村里的磨子都在那。

何氏把豌豆仔细清洗干净,就将它们放入一口陶锅中,加了足量的水,点燃了小炉子的火,耐心地等待着豌豆变得软烂。

期间,还得不时地检查豌豆的状态,偶尔还要添些水,以防煮干。

在等待豌豆煮熟的同时,何氏取了一些水糖放在一边化开备用,听肖大脚说放冰糖或者蜂蜜,豌豆黄的味道会更好些,但是他们家只有水糖,都是糖,将就着用吧。

何氏又去搓玉米,时不时过来看看锅里的情况。

豌豆终于变得足够软了,何氏把陶锅端去一旁,等着放凉后开始下一步。

陈氏和柳幺舅也回来了,帮着何氏把磨好的高粱浆用纱布过滤出浆水,把留下的高粱粉放在一旁沥干水分,又丢了几张黄粑叶到水里泡着。

何氏拿起一只木杵就开始捣碎豌豆。

这项工作非常耗时,何氏唤了儿子侄子轮流来捣,耐心地捣碎每一颗豌豆,直到所有的豌豆都变成了细腻的泥状,何氏仔细观察过后才放过几个苦力。

等豌豆成了豌豆泥,何氏才把化好的水糖倒进锅里,搅拌均匀。

又把陶锅端去小炉子上,用小火慢慢加热,不断地搅拌,确保豌豆泥不会粘锅。

何氏还从莫氏那听来个秘方,为了使豌豆黄更加顺滑,可以加点生粉。

用少量的水把生粉调成浆状,慢慢地加入到锅中,继续搅拌直到豌豆泥变得浓稠,才慢慢倒入一些猪油,翻拌均匀。

村里人没那么多讲究,何氏也没准备什么模具,直接端着陶锅,放进了厨房外的水缸里,好让豌豆黄更好地定型。

陈氏估摸着日头,捏了捏在沥水的高粱面,也差不多做午饭了。

拍了拍身上的苞谷屑,陈氏起身开始准备蒸高粱粑粑。

想了想,还是从泡菜坛子里抓了一把泡豇豆出来,又拿了块胙肉,切碎了,混进泡豇豆,爆炒出油,盛在一旁放凉。

唤了柳幺舅把黄粑叶冲洗干净,裁成小片,往大铁锅里加了水,放上了竹制蒸屉,把黄粑叶一片片地摆放在蒸屉上。

陈氏揪了一块高粱面,捏成窝窝头的样式,便开始往里放馅料,团成一团放在黄粑叶上。

林秋缘看着这过程和手法,觉得有些熟悉,但是一时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

一团高粱面做了三四十个高粱粑粑,陈氏盖上盖子,确认灶里火不会掉出来,这才继续去搓苞谷。

朱氏起身换了一壶薄荷茶泡上,何氏看了看锅里的豌豆黄,已经成型,连忙招呼众人准备吃饭。

陈氏也拿筷头戳了戳高粱粑粑,确保已经熟了,连忙唤儿子来直接把蒸屉抬上桌。

卫氏和柳芸娘抱着碗筷准备摆饭。

几个孩子也迫不及待地坐在桌前,被朱氏带去挨个洗手洗脸后,才重新坐好。

豌豆黄一上桌,饭厅就弥漫上了一股豆香,强势地盖过了高粱的味道,霸道极了,几个孩子馋得直流口水。

柳芸娘给每个孩子都夹上一块豌豆黄。

由于加了水糖的缘故,豌豆黄变成了豌豆红。

原本应当是金黄的豌豆黄,与水糖融合后,呈现深黄色,个别豌豆黄有深褐色,看起来更诱人了。

林秋缘迫不及待地拿起勺子,轻轻地舀起一小块豌豆黄送入口中。

豌豆黄的口感非常独特,既不是固体也不是液体,而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美妙状态,类似于豆腐的口感。

滑而不腻,甜度适中,带有淡淡的豌豆清香。

这是林秋缘吃完一块改良豌豆黄所给出的评价。

原味的豌豆黄本身就有淡淡的甜味和豌豆的清香。加入水糖后,豌豆黄的味道变得更加浓郁和复杂。

水糖的甘甜和独特的香气与豌豆的自然甜味相结合,产生了奇妙的味道,很是平衡。

水糖的焦香和豌豆的清香相互衬托,使得整体味道更加醇厚,回味悠长。

林秋缘对着她娘举起碗,表示还要再吃一块。

“乖乖,留着肚子吃个高粱粑粑吧,吃多了怕你们积食。”柳芸娘接过女儿的碗,没夹豌豆黄,转手夹了个高粱粑粑放进女儿碗里。

林秋缘也不挑,老老实实接过碗,开始盯着高粱粑粑研究。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片翠绿的黄粑叶,它们被精心地铺在盘底,仿佛为这道佳肴铺设了一层自然清新的地毯。

高粱粑粑放置于其上,呈现出诱人的红褐色泽,表面略显光滑,边缘处却有着微微的裂纹,透露出其内部的松软与细腻。

林秋缘轻轻地咬下一口高粱粑粑,马上就感受到它那独特的质地——既有糯米饭般的粘稠感,又不失高粱特有的韧劲和清甜。

随着咀嚼,高粱的谷物香逐渐弥漫开来,反而带来一种质朴而纯粹的享受。

而内里的泡豇豆炒肉则为这道美食增添了层次丰富的味道。

泡豇豆和胙肉经过炒制后,仍然保持着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