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百一十一章 坚韧的意志(2 / 3)

加入书签

也就习惯了。

不得不说的是,面对众人的拳脚相加,河间皇叔为首的三人,面对数十个勋贵的围攻,拳打脚踢,愣是不落下风。

本来长安城的勋贵多数都是父皇册封的,他们鲜有来一次早朝,特地是为了弹劾某人。

这下可好,事关自家孩子,既是门面,自然要说个清楚。

李承乾面无表情地走出太极殿,对殿前的侍卫吩咐道:“去一趟太医署,将人请来,今日多半会有几个人需要抬着出大殿。”

侍卫应声道:“喏!”

李泰站在殿前,回头看去大殿,也不知是谁的靴子被丢了出来,摇头一声叹息,只能离开。

“太子殿下,陛下召见。”

李承乾停下脚步,跟随着这个传话的太监前往甘露殿。

相比于太极殿的热闹,甘露殿就安静许多。

李承乾走入殿内,看父皇正在用着饭食。

也在一旁坐下来,接过一碗黍米饭。

“这东宫右率还剩下多少人?”李承乾思量了片刻,道:“早朝前皇叔与儿臣说,还剩下三十一个,算皇叔自己。”

李世民喝下一口茶水,低声道:“出了这种事也在情理之中,是朕先前考虑得不够周全。”

“谢父皇谅解。”

言罢,父子俩安静地用饭,陛下不说话,太子也很安静。

一顿饭用完,李承乾起身道:“儿臣还要与老师准备科举的事,就先走了。”

李世民稍稍颔首。

太监注意到陛下的神情还是不错的。

等太子离开,李世民忽然笑了,吩咐道:“召懋功来。”

“喏。”

半刻时辰,李绩脚步匆匆走入甘露殿,行礼道:“陛下。”

李世民沉声道:“平日里,承乾与你走得近,近来有走动吗?”

李绩回道:“陛下,臣今日与尉迟将军商议西域战事,是末将疏忽东宫了。”

“朕让太子重建东宫右率,没想到成了这副模样。”

李绩躬身,回道:“陛下,太子殿下有擅长之事,亦有不擅长之事。”

作为父皇,李世民心中忽然有些宽慰了,他又道:“孝恭他们平日里粗野习惯了,你得了空闲多多指导承乾。”

“末将领命。”

李绩犹豫了片刻,开口道:“既然重建右率是陛下的旨意,就不可轻易废弃。”

“朕都知晓。”李世民翻看着桌的军报,低声道:“看看这些军报吧,与朕说说你们对西域战事的方略。”

“喏。”

接下来,李绩与陛下商议起了关于西域的战略,以及眼下的局势。

科举的准备到了最关键的阶段,李承乾在中书省还要与老师准备今年的科举,听几个官吏议论。果然,今天有不少人是被抬着带出太极殿的。

谷雨时节就要到了,关中又下起雨水。

李承乾看着奏报,十天前洛阳也下了一场大雨,马周送来的奏报说明了现在洛阳的情况。

好在没有影响李恪建设河堤,疏通河道的工程。

“房相,这是弘文馆递交的名册。”一个官吏递交一卷卷宗。

李承乾坐在老师身边也看了眼,今年来参加科举的人,比一次更多了。

而随着科举的准备,中原的人口也在流动。

借着科举之风,会有更多的人口迁入关中,这无疑是个好消息,只有人来了,关中才能建设得更好,建设的重心也会放在关中。

如果人都走了,长安就会被人慢慢忘记。

长孙无忌道:“听说下朝之后,陛下又召见殿下了?”

李承乾揣着手,蹙眉道:“身为太子,父皇对孤还是有要求的。”

当年天下大乱,这位皇帝的功绩太过耀眼了,以至于有些人也对东宫太子抱有很高的期待。

有这么一位皇帝,也不知道太子心里是作何感想。

看长孙无忌脸带着忧虑的神色,房玄龄则是轻松许多,如果这些压力会压垮殿下,早在处置朝章奏事之时,就扛不住了。

相反地,这位太子反而是极其坚韧的少年人,这些压力是压不垮他的。

反而会让太子愈加地锐意进取。

看着太子要准备科举的布告,又脚步匆匆离去,房玄龄道:“现在陛下多半能宽慰些吧。”

长孙无忌望着外面的雨景又道:“这些年看着太子走入中书省,一步步掌握钱粮大权,遇到难事也从未退缩过。”

“辅机所言在理。”房玄龄赞同,又道:“只是莫要急于求成了。”

现在的皇帝有着耀眼的功绩,可皇帝是皇帝,太子是太子。

如果太子一味地想要成为陛下那样的帝王,房玄龄觉得这才是他作为老师该担心的。

如果太子能够做好自己,能明白社稷重心所在,房玄龄才觉得这位太子在将来,一定也能成为一个颇有功绩的新帝。

说这些还尚早,房玄龄忽然觉得自己多虑了,欣慰地笑了笑。

“房相,赵国公,陛下召见入甘露殿议事。”

多半又是因西域的战事,两人脚步匆匆。

李孝恭在太极殿打了一架,回到曲江坊也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