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三章 唐蕃之军(2 / 3)
生活算不太好,但也胜在一个快意。
许敬宗将这封家书留在了刑部,就面带笑意地离开了。
狄知逊注意到了许尚书离开时的神色,又见到了内侍快步而来,问道:“陛下可有吩咐?”
内侍道:“陛下召见狄侍郎。”
狄知逊整了整朝服,带自己的奏章快步跟着内侍离开。
当刑部的官吏见过陛下之后,晋王与纪王的送到宫里的家书也送到了许敬宗的家里。
忙完一天政事的许敬宗看到几封家书很是疑惑。
正在家里收拾的夫人,道:“这是宫里送来的,陛下说是你也教导过晋王与纪王,也该让你看看。”
许敬宗看着家书,晋王与纪王的书信,他的脸带着笑容。
一天的忙碌之后,黄昏的太阳挂在西边。
从一天国事中脱身后,李承乾得闲坐在太液池边喝着茶水。
李世民端着一碗药汤而来,在一旁坐下来道:“朕着了风寒,这是东阳给朕熬的药。”
李承乾手拿着水杯道:“儿臣近来也火,也是东阳给配的茶。”
望着儿子的茶杯,李世民抬眼问道:“你这茶是有何用处的?”
“祛火安神。”
李世民看着眼前碗中黑乎乎的汤液,还不知道该如何下口。
在外露宿一夜的父皇终于是染了风寒。
“朕年过五十了,再也不像年轻时那样了。”
李承乾将茶水递给父皇,道:“尝尝。”
拿过儿子的茶水,李世民尝了一口道:“倒是有些涩。”
李承乾道:“宫里嗮出来的陈皮总是这么涩,也不知是为何,可能是岭南的果子缘故,往后儿臣多让人去各地采摘一些果子比较比较,看看哪里的果子更好。”
李世民将儿子杯中的茶水喝完,又看看自己碗中的汤药,道:“你也尝……罢了。”
随后便将自己的碗中的汤药一口气喝完。
李承乾看着儿子女儿,他们两人各自坐在一头鹿的背,兄妹俩说着话语。
李世民收紧衣衫,看着天边的夕阳,“朕应该恭贺你,你拿下了吐蕃。”
李承乾道:“算不多高明的手段,儿臣还打算去见见松赞干布。”
“还要见他?”
“是呀,松赞干布在吐蕃的号召力还是很大的,需要他的话语来安抚吐蕃子民,他对儿臣很有用。”
李世民笑道:“现在松赞干布还会任你摆布吗?”
李承乾看着杯中的茶水,低声道:“他没得选择。”
“承乾……”
“儿臣在。”
李世民道:“凡事不要太讲究利益了。”
李承乾低声道:“儿臣谨记父皇教诲。”
乾庆二年,是在忙碌中开始的,李承乾看着爷爷正在笑呵呵喝着蜜水,他老人家是李唐的第一任皇帝,也正在活成一位老祖宗,活在人世的老祖宗,年有八十三。
若大唐的第一位皇帝能够成为一位百岁老人,也是大唐的一桩美谈吧。
宁儿见有宫女端着两份卷宗而来,她连忙拦住道:“送去两仪殿吧。”
宫女点头,掉头回去了。
入夜之后,李承乾回到两仪殿,这才看到了卷宗。
这卷是户部尚书褚遂良所写的,写的是大运河的事。
杨广修缮了大运河,自涿州连接洛阳,南下连接扬州,现在的大唐借着杨广修缮的大运河,从河北各地集中粮草运送到了洛阳,光去年一年,运送到洛阳的粮草有七百万石。
从李泰的文学馆编撰记录来看,这条大运河可以节省很大的运力,并且对中央集权有着极大的助力。
因从春秋战国乃至两汉开始,当年没有运河,各地的治理多是陆地交通,这也导致了当年项羽与刘邦的对峙,再迁出一些相关性,东汉三国鼎立与当年没有运河的交通,也有关系。
现在运河建成了,自而下,自西向东,可以通过水路运输。
当年的杨广几次下扬州,每一次出行都是声势浩大,每一次出行所携带兵马二十万,当真是去了一个地方,就将一个地方吃空。
如今的大唐,还是需要这条运河的,需要运河来运送粮草货物,甚至关中的货物也都是出了潼关之后,通过运河一路运去江南。
河北是洛阳的粮草,关中有松州与河西走廊两处粮仓,就连西域也开始种粮食了。
洛阳与长安从地理位置来看,就是中原的中心,吸纳着中原各地的资源。
李承乾写下旨意,让褚遂良走一趟洛阳,在洛阳兴建粮仓,储备粮食,储存足够百万人一年的口粮,不论是以备战争还是用来防备天灾,都是有必要的。
乾庆二年,刚入春的三月,父皇的风寒痊愈之后,他就与母后带着孙子离开了皇宫。
李承乾又一次相约松赞干布关中走动,就当是春游了。
来济跟在后方记录着这一次皇帝出行过程中与松赞干布的谈话。
这一次两地的君王谈了后续治理的事。
松赞干布与禄东赞都答应了让大唐官吏进入吐蕃,治理吐蕃各地事宜。
有了松赞干布的许诺,并且与天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