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3章 黑市遇朱山(1 / 2)

加入书签

下工回来,听女儿说,编的那些竹制品有了销路,而且收购价格也不错,张翠兰激动得合不拢嘴,想不到在娘家时,跟着母亲学的竹编技术,如今竟然能挣到钱。

再次感到女儿提出分家的决定非常明智,日子开始有了好的转变。

而林清玥却没那么乐观,竹编制品,即使她和张翠兰没日没夜的编,产量也是有限的,只够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想做大,成规模根本行不通。

而且,这些天一直忙于竹编活,还要下工,很久没去卖鱼了,家里没有进项,林清玥总觉得没有安全感。

大队里的白菜等冬季农作物种植,终于基本接近尾声,生产队管的不是太严了,林清玥考虑再跑趟黑市。

吃过午饭,把张翠兰拉到屋里:“妈,咱们明早再卖一次鱼,怎样?这次多打点。”

张翠兰有些犹豫:“生产队里再喊人上工,我们都不在,会不会露馅?”

“我想好了,咱们争取5点前赶过去,卖完立即回来,不会耽误上工。不尽快挣点,等天冷了,咱连像样的棉衣都没有。”

女儿说的是事实,她和林德明的棉衣都是结婚那时候置办的,早就补过很多次,没有一点暖和样了。

林清泽的棉衣,小得仅够盖住肚子,袖子短得能当短袖,林清玥的还好,她之前有点私房钱,就自己添点棉花,又接上去一节。

无论作为母亲,还是妻子,张翠兰宁愿自己挨饿受冻,也不想家人忍饥受寒。

虽然心里有些担忧,还是很支持道:“好,我们这就把四个鱼篓全下到池塘里去,今天下午一波,晚上一波,应该能收不少鱼。”

说干就干。

母女俩下完饵料,将原来的两个鱼篓,还有新编的两个,全都下到水里,放到隐蔽,鱼儿又经常出没的地方,才扛着农具去上工。

一个下午的劳碌,林清玥跟没事人一样,张翠兰可不一样,脑子里想的全都是活泼乱跳的鱼,游进鱼篓里就出不来的场景。

一边希望多捕些鱼,让日子好起来,一边又有负罪感,这墙角挖得于心不忍,毕竟自己做了40年的老实人了,怎么就被女儿慢慢带着干起这种事了呢?

终于捱到下工,吃过晚饭,又盼到天完全黑下来,一家四口才悄悄第来到池塘边。

“爸你小声些,快过来帮忙。”

沉重的鱼篓,还得靠林德明的大力气,才能缓缓拉出。

第一个鱼篓拉出,有三四条两斤多的,其他全是小鱼,林清玥捡出大鱼,将小鱼单独收集起来,考虑做成鱼干,或卖掉,或自家吃。

第二个鱼篓好些,有两条四五斤的大鱼,三条两斤多的。

其他两个鱼篓就差强人意了,还是大鱼少,小鱼多。

即使这样,林清玥大致算了下,四个鱼篓,单留下来的大个些的鱼估计有40多斤。

“小泽,你和爸把饵料再下上,一会我们再放一波”,林清玥吩咐着,和张翠兰把打上的鱼养在厨房的盆子里。

四个人分工明确,很快鱼篓又都下到了池塘。

为了节省时间,林清玥又将第二天要用的东西提前准备好,张翠兰还做了一些饼子,准备路上吃。

凌晨三点多,林清玥,张翠兰悄悄起床,合力将四个鱼篓拉出来,将所有大个些的鱼分拣出来,装好,就趁着黑夜,挑着扁担上路了。

两次捕的鱼差不多,加起来估计有100斤,林清玥合计着若是顺利的话,这次一趟能卖近30块,那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够他们一家好好改善生活了。

想到有了这些钱,到冬天,家人能吃饱些,穿暖些,林清玥就浑身力气,胆子更大了不少。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却是她始料未及的。

不到五点,母女俩挑着扁担来到市场,将摊位摆在一个卖菜的摊位旁边。

家里没有杆秤,模模糊糊看了一圈,也没见谁有带,林清玥只好约摸着斤两按个卖。

来来往往的人越来越多,林清玥的鱼虽然很新鲜,开市却没有上次那么顺利,等了好一阵子才有一个大婶过来买走两条。

“小玥,不会不好卖吧?要不我端着盆子到处转转,问问人家要不要?”张翠兰有些焦急,为了不引起别人的怀疑或发现,天亮前,她们必须尽快卖完,好赶回家上工。

“没事,再等等,可能太早了。”

林清玥尽量稳住自己,以免张翠兰看到更担忧,吆喝没法吆喝,两只眼睛就紧紧地盯着过往的顾客,殷切期盼他们停下来,尽快把这些鱼全部买走。

又过了一阵子,走来两位大叔仔细瞧瞧,看鱼确实新鲜,个也不小,都买了三四条离开。

就这样三三两两,不温不火,一直到天空蒙蒙亮,林清玥的鱼才卖的差不多。

“只要再来一个顾客,今天的鱼就卖完,可以收摊了”,母女俩提着的心终于放下来。

“这鱼特别新鲜,要鱼吗?便宜点全卖给你”,张翠兰低头理着鱼,对走过来的一个顾客说着,没有细看其脸,只觉得径直走过来的是一个男人。

林清玥转身将扁担,蛇皮袋找出来,准备收摊,也没注意对方。

“要,这鱼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