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25章 又奖励了五十亩地(1 / 2)

加入书签

“也不小,十五岁登基,现年十八岁,他生活于民间,能登上帝位也是意外,但是民间皇帝,大抵是最了解民间疾苦,所以也仁善了一些。”

沈渊像是在说一件很遥远的事情,思绪有些飘忽。

苏晚晚一听这情况,便有些了解了。

虽然没有刻意去打听过如今这个朝代的皇室,但是她可是听说皇室子嗣众多,同时勾心斗角也多,不知道死了多少人。

现在这个皇帝是上任皇帝的孙子,皇帝的儿子们孙子们在争斗中死的死,残的残,以至于到最后都没找到一个合适的继承人。

最后不得已让已经流落民间的孙子给接回宫中,在重臣的拥立下登上了皇位。

这种情况可想而知,小皇帝估计都懵了,过惯了清苦日子,一朝竟是飞上枝头。

“那也不算小了,长在民间受过苦的皇帝,面对灾难,怕不是要想各种办法,指不定要自己筹集资金各种募捐呢。”

苏晚晚也不再多想。

她其实想问,沈渊既然是个大将军,皇帝也仁政,他为何就要隐姓埋名了呢。

既然不是朝堂问题,难不成是家族问题?

这个话题太沉重,她也不想多问,怕沈渊心里难过。

“这倒是像他能做出来的事情。”

沈渊轻轻一笑,也不再提这个话题。

但是这句话,显然他是跟皇帝也认识的。

长夜漫漫,因为朝廷政策下达,宣告着北部旱灾彻底结束,人们也终于能睡个安稳觉。

翌日,沈渊一大早又来到作坊这边。

难民们也都听说了朝廷的政策,知道有赈灾粮和粮种已经送达各县,就有人蠢蠢欲动了。

能有粮食种,还饿不死,谁人不愿意回去呢。

先前不回,是因为回去也没有活路,现在就有很多人念着要回去了。

“想要回去的,今天就可以结账离开。”

沈渊交待完,立马就有人回应。

林毅上前:

“东家,我们不能把作坊就扔这里,总要干完了再回去。”

林毅其实是不想回的。

他就孤身一人,左右在哪里都能过。

东家收留了他们,让他们得以好好生存到现在,现在农忙时间,村里的人都在地里忙活,这作坊不能停工。

“没事,作坊不急,不能耽误了耕种,现在朝廷给你们赈灾粮,也有种子,想回的就可以回,我们不勉强。”

一听沈渊这么说,好多人都立马感激地想要磕头。

不管如何,东家夫妇真是好人,这些日子他们没有受苦,现在还有工钱可拿,比那些在县城待着的灾民好太多了。

“东家,您和夫人就是活菩萨,我们一定会日夜祈祷,感谢您的恩德。”

沈渊没有多说,依旧是让林毅统计人员名单,随即就让沈昭过来给他们发工钱,送他们出村。

林毅没有走,留下来的还有三户。

其中一户是冯小柔一家,当然,还包括赵圆圆。

冯小柔一家只有冯小柔的父亲一个壮劳动力,底下有一个弟弟,还有赵圆圆这个侄女。

他们觉得回去种地,他们也种不了几亩地,劳动力少,还要多交两成赋税,不如留下来做工。

另外两家也是这么个情况,壮劳力少,多收税不划算。

从通许县走回去,不知道要走多久,走回去怕是也赶不上耕种了。

林毅看这情况,眉头紧锁。

这留下来分明就是给东家增加负担的,毕竟三家带上他,只有六个壮劳力,其他都是妇女儿童。

沈渊看了看这情况,也没有说赶他们走。

这几家都是憨厚老实的人,老的老小的小,也的确可怜。

但是留下来,自然也不会让他们白留。

“留下来也可以,男丁依旧盖作坊,女人帮忙着做些和泥的小活儿,现在灾情过去,男人二十个铜板一日,女人十个铜板一日,老人捡柴做饭,五个铜板一天,孩子没钱可拿,我每天只提供每户一顿饭的粗粮,菜和盐巴你们自己想办法。”

天气好,也有了水分,先前干了的植物也迅速长了出来,如今的山上也是可以找到野菜吃了。

二十个铜板本来就是不包含吃住的价格。

他也算是仁至义尽。

听了这话,众人纷纷表示同意,也知道东家这是照顾他们了,这工钱赶上镇上做工的工钱了,还给一些粗粮,也有地方可住。

他们紧巴一下,等作坊盖起来,也能攒下不少银钱,到时等秋收时,粮食价格也打下来了,他们买了粮食再返乡一样的。

林毅也是松了一口气,他们重新归置了一下住房,正好三户人家,一人一户暂时住着,林毅一个人干脆就直接住在作坊这边的茅草屋里。

安排好难民的事情,许县令又和农业司一起来了大柳树村。

这次来主要是看看那耧车,以及种植的玉米。

农业司的人一直来大柳树村视察,这些事情自然是瞒不过县令。

他亲眼看到了那耧车的好用,又到沈渊家里看了看那玉米种子,苏晚晚亲自蒸了玉米窝头给他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