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8章 大国工匠们的水准(1 / 1)

加入书签

正月初五,工匠们按照朱植的要求开始用工部提供的铁板锻造铳管。

三十名铁匠分成五组,每个铁炉前一组,分成三班轮流敲打锻造,炉子昼夜不息。

工匠们先将三尺多长的铁板在高温状态下敲成无缝的圆柱,再在外面包一层铁板同样敲成圆柱。

在锻造铳管的两天里,朱植始终坚持吃在铁炉边、睡在铁炉边。无论是宁贵妃派人还是武定候亲自过来请吃饭,都不曾离开。

郭爱亲自把饭送了过来,朱植却没时间和她多说话。

他不仅要对工匠进行设计上的指导,也要对制造工艺一步一步熟悉,更重要的是对工匠的水平有个详细了解。

晚上,郭镇带着三个社长前来辞行,朱植这才发现忘了北上这么个事。

他又连夜加班,拟定了一个物资清单,连同十万锭宝钞和五百两现银交给了郭镇。

唉,这个王爷当的,比皇帝还会操心。

到了初六傍晚,工匠们终于将两层铁板完美融合成一根铁管。三十名铁匠三班倒,终于打造出五根铳管毛坯。

朱植亲自对每根铳管都进行编号,并记下工匠的名字。

初七上午,朱植安排这三十人休息,又设计了一款简易的镗床,指导其他铁匠们按照65毫米的内径要求将枪膛内镗得溜光。

这是小鬼子经典名枪三八大盖的内径尺寸,后世能穿透人的胸膛,辽王想让它穿透未来战场上敌人的铠甲。

有了镗床,再加上二人配合,镗铳管的效率也比后来的大明利用人力手工加工铳管快了二十倍以上,而且口径做到了完全一致。

到中午的时候,匠人们便完成了这项工作。

朱植却不敢休息,匆匆吃过午饭,又指导铁匠们现场造了十台刻线机。

刻线机并不难做,用几根木头做一个简单机床,中间用钢条做一钢钩,伸进铳管内,按一定角度拉伸,就象岛国毛片用机棒伸进女人身体做往复运动一样。

但是,刻线却是极为费时费力,既考验工匠的熟练程度、技巧,更考验耐心,一不小心,拉错了线,就会让前面千辛万苦锤炼的铳管报废。

朱植觉得,要想找到能够熟练操作这个机械的匠人,除了重赏之外,还得从零开始培养。

初八和初九这两天,朱植让原来的三十名铁匠继续锤铁管,安排剩下的二十名铁匠分成十组去刻膛线。

为了不浪费前面的千辛万苦锤炼的铳管,匠人们自己先找了十根旧铳管做试验,先找找感觉。

初十这天,原来的工匠又造好五根复合铳管。

朱植决定让工匠们正式在十根复合铳管上刻膛线,要求每组用一天时间在铳管内部按十五度的斜角刻上四根深度为两毫米的阴线。

这十根铳管显然价值不菲。

朱植只是在一傍耐心做好后勤服务,屁也不敢放一个,生怕影响了工匠们的手感。

前来凑热闹的小爱爱也被他赶得远远的,流着泪跑去找姑姑告状去了。

傍晚时分,十组工匠终于完成了任务。

由于天黑得早,是好是坏,包括朱植在内,谁心里也没底,可惜没有手电,无法即时进行检查,只好等到第二天再说。

次日上午,春日暖阳。

朱植召集全部铁匠共同评查评比铳管质量。

这大明工匠水平真不是盖的,铳管锻造全部符合朱植的预期。不,应该是超出了预期。

他用卡尺一量,无论是铳管长短、内径尺寸均是惊人的一致,误差不超过四分之一毫米,和大秦帝国鼎盛时期顶尖工匠的水平差不了太多。

铳管内壁的顺滑度和外膛的光洁度让人摸起来爱不释手,就连朱大能都感觉可以赶上劳斯莱斯的做工了。这应该代表了朱天植穿越时大明的工匠最高水平。

而膛线方面,有两根线条角度、深度与朱植要求的完全一致,间距匀称,堪称完美。另有四根铳管基本符合要求,只是膛线间距还不是那么对等。

有意思的是,两根最好的铳管都与姓蒯的工匠有关。铳管是一个叫蒯贵的年青铁匠打的。膛线是一个叫蒯富的年青铁匠刻的,他不仅提前刻完自己的膛线,还帮旁边的师傅刻好膛线,质量都是上乘。

“捡到宝了!”朱植心想。

蒯缑,亦称缑工,秦汉时期专门从事刀剑制作的军工世家,后人以蒯为姓,同时也将制作刀剑的手艺世代传承下来。

蒯姓后裔少而多智,以军工起家,成就包括却不仅限于军工,熟悉百工,成名包括但不限于百工,因工致仕者也不在少数。

永乐大帝的工部侍郎蒯祥,应该就是眼前蒯富后来的儿子,能两手同时握笔,左右画龙,合之如一,其设计的城楼至今屹立不倒京城广场上,成为华夏的象征。

更有意思的是,在动乱年代,蒯姓,绝对是个屌炸天的姓。楚汉争霸时韩信的智囊蒯通,三国纷争时刘表的谋士蒯良,轻轻扇动那三寸不烂之舌,天下顿时风云变幻,就象其先祖手中的刀剑一样厉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