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乌拉现在牛逼了(1 / 2)
因为中间在四平被两个老婆撵上,耽误了两天的行程,第二天一大早,辽王照例只带领两排警卫披星先行,继续东进,隔天便到了吉林船厂。
辽王的第二位老丈人,此时也改称汉名的吉林侯易敏,带着大儿子易信等家人在船厂恭候辽王一行。
易敏去年父以女贵,被封为吉林侯,成为周围几百里海西女真的领袖,对这个女婿自然也是感激万分。
乌拉部落因为率先和辽王联姻,异军突起,一跃成为海西女真各部之首,现在可是方圆千里的名人,牛逼坏了。
其实,海西女真是当年女真人进入中原后留在东北的后裔,汉化程度并不高,经过蒙古人一百多年的洗脑,生活习惯和沈阳周围的建州女真并不相同,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认同。
元末以来,沈阳一带的建州女真天生反骨,数次举起反抗大元的大旗搞事情,海西女真都没有响应。海西女真各个部落之间也互不买账,有时候为了一匹马,一个女人,动起手来比和汉人打仗还狠。
辽王及时攻取长春以后,周边的海西女真各部如墙头草一样,迅速归附了大明,而不是归附有族源关系的建州女真。
这几年来,辽王并没有像蒙古人那样年年向海西女真征兵,索要贡赋,再加上辽王还不吝与他们共享贸易和屯垦的红利,海西女真现在恢复得很快,不少人迁到长春附近居住,向汉人学起了种田,开始向农耕文明过渡。
当年汉光武帝和郭圣通联姻,持姻北上,迅速收复了河北豪族,一统天下。
辽王现在的行程大约也有这个味道。
现在有了和女真部落联姻的加持,大明的影响力通过乌拉部落传播到更远的森林和河流,为开发松花江减少不少的阻力。
在易敏父子的陪同下,辽王兴致勃勃地考察了吉林船厂。
也许是因为有岳父亲自陪同的缘故,也许是易信把吉林船厂管理得要比旅顺船厂好,辽王一路参观,一路欢笑,一路点赞。
不过吉林的发展也对得起辽王的夸奖。吉林船厂虽然只有应天龙江船厂的四十多名工匠,再加上最初由广西俘虏改造成的几百造船工人,却为易信探索松花江提供了充足的船只。
吉林船厂只造了四、五艘三百吨级相当于一千料的货船,更多的是五十吨到二百吨级的车船、桨帆两驱快船、蜈蚣快船、鹰船、龙舟,试验性质远大于实战。
易信告诉辽王,经过三年的实践,最适合内河行驶作战的还是蜈蚣快船,其次是桨帆两驱战船。
辽王就坐上蜈蚣快船,一边体验这江上往来如飞的感觉,一边沿着吉林船厂上下考察了两天。
其实,蜈蚣快船和桨帆两驱战船只是差几片帆而已。但是,辽王没有时间去验证。易信说哪个好,就哪个好喽。
四月五日,等两个老婆赶到吉林的时候,辽王已经基本定下了吉林新城和松花江大坝的选址位置,也和易敏和易信敲定了吉林新城的建设方案。
辽王决定留下三百人的工程队帮助易敏建设吉林城,修建侯府,船厂大部分工匠和工人都要转移至松花江下游去兴建新的码头和船厂。
临走之前,他正式宣布撤销长春右屯卫,成立新的吉林卫,易敏任指挥使,负责吉林城和船厂防务。方孝孺推荐的一个内地进士出身的胡广任千户,具体负责管理民政。
为了帮助老丈人树立威信,辽王还将随从护驾的半营步兵留在吉林,负责为易敏训练预备役,汉兵和女真兵各半,威慑周边女真各部。
四月七日,辽王又匆匆乘船继续南下,大舅哥易信带着大小四十余船只护送,浩浩荡荡、威风凛凛。
四天后,辽王乘坐蜈蚣快船先行在扶余城码头登岸,和先前到达的人马会合。
扶余城位于松花江与饮马河交汇处,和福余部领地交叉,蒙古人、女真人、锡伯人、鄂伦春人、鄂温克人各族杂居。
金朝统治时期,这里曾经推行短暂的汉化,锡伯人甚至开始转向农耕文明。
随着金朝问鼎中原,蒙古人势力进入松花江流域,这里的各个部落生活习惯慢慢偏向蒙古化。
元朝被逐回草原后,这里又回到部落头人治理的半原始状态,经济活动出现严重倒退,以渔猎为主。如果遇到极端天气,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整个部落可能都挣扎在生死边缘,两岁以下的婴儿存活率往往不到五成。
随着金山之役结束了蒙古人对这里的统治,辽王及时规划长春前屯卫,又大力扶持锡伯部落头人建立扶余城,并派了李喜旺这个穿越人前去扶贫,使锡伯人迅速从各部中脱颖而出。
辽王真应该给李喜旺颁个精准扶贫奖。
短短三年,他帮助锡伯部利用周边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迅速转入农耕文明。
扶余城的发展远远超过了吉林,人口达到两万多人,水稻种植面积达到五万亩,土豆和玉米种植面积达到十多万亩,生猪存栏达到六万头。
在易信的帮助下,扶余城去年又修建了码头,可以通过水路向开拓下游松花江的明军将士源源不断送去大批军粮,内地的物资也能很方便地从长春经水路辗转到这里。扶余城已经成为制造香皂的玉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