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韫(七)(1 / 2)
第133章卫韫(七)
卫韫不乐意了。
她当然听出了徐鸯话中的稀奇,心中顿时受伤,一个翻身,就要把手打向无辜的、已经入眠的卫崇的后脑勺。
一一他常在军旅中,如何酣然入睡已经养成了一项技巧,而且炉火纯青。卫韫这点声响倒是不影响他。
只不过,若被这么打一下,他这么警醒的人,当然也会被惊动。还好徐鸯眼疾手快,把她捞了回来。
“你要真想听我就跟你讲。"她好声好气地说,“但是咱们要小声些。”卫韫瞪着黑夜里分外明亮的眼睛,点了点头。于是徐鸯就把白日里那些政事说了一遍。
当然,她不会真把血腥的、复杂的局势讲给卫韫听。她像上回那样,还是靠着简单的办法一-打比方。
说交州有这么几家人,脾气暴躁,虽然同出一姓,却总是要吵嘴打架。他们又住在山里,各自分散,而且不通文字,官府想管也管不了。难道今日劝这家,明日劝那家?
“有人说,要让有矛盾的分开,划地而治。也有人说,要派人去镇压,能吓住他们,明法酷刑,才能防止更多暴乱。"徐鸯说,犹豫片刻,又温声补充道,“你若是没听懂也无妨,这种事……
“我听懂了。"卫韫却说,“不就是他们的父母没有教育好吗?”徐鸯蓦然一顿。卫韫这么简单的一句话,看似驴唇马嘴,其实却正正好说到了徐鸯的心坎上。
没错,她确实也是这么认为的。
甚至可以说,对于几乎所有的治国理政的问题,究其根本,她都或多或少会归因到这一句话上。她不认为这些心狠手辣的枭雄,或是鱼肉百姓的酷吏,打从娘胎里生下来就是大奸大恶之徒。有因才有果。或是经受不住利诱,没有守住良心,或是被世事压迫,被奸恶驱使一-真正饱读诗书、明事明理的人,是不会被这些所吞噬的。
只要这些人有个好的老师……不,或许也不需要好的老师,她在朱津手中,不也好好地长成了吗?道理是越辨越明的。这些话,她几乎都没有同王琬高承说过…连她自己都觉得太天真了。别说是读书明理,现在的中州百姓,识字者,十不足一。又逢乱世,连一些世家子弟也不愿意坐下来潜心读书,宁愿弃笔从戎。更何况是山高水远的交州。他们连话都自成一套,与官府使者沟通更是需要懂山里话的人从中翻译。退一万步说,人在山中活得好好的,哪怕一辈子靠却掠度日,哪怕刀尖上讨生活,毕竟自己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何苦要来受人“教育”。
所以这条路其实也是死的。她此前不是没有想过。徐鸯怅然地想了一会,回过神,发现卫韫的眼睛还炯炯地盯着她,真是一点也没有要睡觉的意思,便又笑笑。
“你说的对,我也这么觉得的。“她低声说,“但是这事太难办了……你想,既然父母没有好好地教育他们,那他们当然也不能好好地教育他们生下的小孩,是不是?再说了,你瞧你宫邸学里的同窗,那些乖张不讨喜的坏孩子,他们可不觉得自己是坏孩子。”
“确实。"卫韫皱起眉头,煞有介事地点点头,末了,又把脑袋往徐鸯颈窝里一搁,半个身子都趴在徐鸯身上,小狗一样地蹭着她,神色奕奕地说,“可是你不是皇帝吗?你为什么不能去教他们?”这下,徐鸯张口结舌。她不知道该怎么回应,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回应。起先是觉得好实……卫韫说这话,虽然大抵是受了她的熏陶,觉得皇帝是“该"背负一定责任的,但同时又很是天真,不愧是童言童语,比她那些自觉“天真"的想法要天真多了一一
一一且不说她这个皇帝,寻常连出一趟宫都要多方筹备,大费周折,就算她能抽出空来,去一趟交州,同那些人讲清楚道理……她的奏本不批了吗?她的政事不处理了吗?
这话,简直是痴人说梦。
但很快,她又遽然意识到,正因为卫韫天真,所以,当卫韫思考这个问题时,才不会像她一样综合全局来考量。卫韫想的很直接,没有人告诉他们不该期压弱者、抢掠财物、恣意妄为,那么就让一个人告诉他们。她才不会考虑其他的重重险阻,更不会像徐鸯一样,从一直接推到十,然后因为各种预想中的阻挠,还没迈出步便已经退却。
但十年前的徐鸯不是这样的。当她手无寸铁,被逼至绝境的时候,她也曾经像卫韫一样,初生牛犊不怕虎。
她轻轻地捋了捋卫韫柔软的头发,低声说:“我这不就在想办法吗?太远了……你也帮我想想,好不好?”
“好!"卫韫道,又小心地看了眼旁边已经霸占了她原本的位置,睡得正香的卫崇,学着徐鸯一样压低声音,道,“…为什么远了就不能教呢?”“嗯……因为一来一回,路上耽搁时间。”“那为什么衡哥哥可以来宫里学习呢?"卫韫问。这下,徐鸯还真愣住了。是了,卫衡从淮州到洛阳,难道不远吗?那些宗室子弟,从全国各处封地入京,难道不远吗?…她不能去交州,难道交州那些人还不能上京吗?原先的问题,是官府派下去的郡守县尉说不上话,没办法统领百姓,更没办法教化这些人一-那么,启用他们当地的自己人呢?只要教明白了,一教十,十教百,总有一天,这些人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