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61章 丰收季(1 / 2)

加入书签

没有经过培育的玉米成熟很晚,算一下日子,还行,不耽误播种小麦。

陈景铭没舍得多煮,玉米估计是因为有人打理,种的稀透风好,又不缺水,玉米棒子有五六寸长。

陈景铭激动坏了,还好不是只比手指长一点。

把五颗玉米一锅煮了,然后一个玉米棒子切三段,拿给所有家人,包括魏渊郑修儒老师一起品尝。

魏渊从玉米种下,到每天看它成长,现在终于告诉他能吃了。

虽然只有三分之一段,少的可怜。

毕竟这次尝到味了。

不像土豆,就给看个模样。

拿在手里闻着玉米的香甜味道,没想到这玉米味道还挺香。

咬一口有点微甜软糯。

还是记忆中的味道,又比记忆中的味道香浓。

也许是因为,它是纯天然食品的香气。

陈景铭点头评价道,“有点嫩了”。

平平安安没吃够,还想吃,陈景铭摇头拒绝,“今年不行了,明年吧,明年有了种子多种些”。

魏渊……

他还是别开口了,平平安安都没得吃,他说了也一样。

陈景铭让人守好玉米,不让人随便摘,还有看好田鼠防止被祸害了种子。

棉花结出的棉桃不算少,为了防止棉花落桃。

陈景铭在播种时棉垄留得宽,透风性好,没有光长棉竿不坐棉桃。

这让陈景铭松了一口气。

要是第一年种,就收获可怜,棉花推广势必会受到阻碍。

水稻也开始抽穗,进入杨花季节。

陈景铭欣喜,只要他这里种植成功,那么就可以在康王封地推广水稻。

安德府和林阳府水资源丰富,有的地方因为水太多不能种小麦,这次可以解决了。

魏启收到魏渊书信,得知陈家村种植的水稻开始抽穗扬花,高兴的嘴巴合不拢。

只要到了收获季节,只要收获不比南方低多少,他这里就能大面积种植水稻。

康王这几年收入多了,木匠坊做的算盘,拼图,还有一些家具,卖的红火。

钱庄一年能挣十多万两银子,这两年钱庄已经开始向外扩张,以后有的是银子赚。

如今又有了棉花,水稻,他康王封地要变宝地了。

康王爷美滋滋,“人呀,不管你有多尊贵,命里还得带贵人,遇到贵人这好日子不就来了”。

康王妃………

那是渊儿的贵人吧,说的好像救过你似的!

康王在封地过的滋润,京城里头可不是这样。

几个年长皇子都已经封王,有封地的没去,没封地的的走不了。

嘉和帝已经年迈,五十多岁在帝王里已经算是活的久了。

太子不到三十岁,嘉和帝的其他儿子也陆续成人。

这人长大事情就多了。

虽然立了太子,也有人想着把人拉下去,换上自己最好。

有得宠的妃子生的儿子,封了亲王还不满足,盯着太子之位眼红。

当然这些离陈景铭还远,现在他忙着收玉米呐。

白色和黄色玉米交杂出现出现,这让陈景铭有些头疼。

忘了玉米授粉是会造成串色,还好还有纯色玉米。

一分半地收获小一百斤带穗玉米,惊呆了魏渊和郑修儒。

“这,这么大的产量”?

要知道现在小麦,跟高粱的产量才多少?

所有的粮食,亩产量都在三百多斤徘徊,陈景铭种出了亩产接近一千斤的粮食。

这代表着什么?

这代表粮食将迎来大发展,大丰收。

郑修儒热泪盈眶,“你将是天下百姓救赎,大齐百姓能丰衣足食,填饱肚子,都是汝之功”。

陈景铭……

“郑大人,世子你们能不能保密,这玉米暂时不适合拿出去,我们要种出大批种子出来,要是提前让人知道了,这些东西就跟我们无关了”。

魏渊跟郑修儒齐齐一愣,有些明白陈景铭的顾虑。

这可是不世之功,有的人为了功绩,摘桃子的事可不少见。

陈景铭深知闷声发大财的真谛,这才哪到哪啊,怎么也得在康王开始推广以后。

那样有人想摘桃子,也摘不成了。

稻谷收获了,一亩地还是三百多斤。

陈景铭,“好想念杂交水稻”。

收完水稻,棉花登场了。

棉花开出洁白的棉絮,隐藏在棉花丛里,影影绰绰的白的棉花,绿的棉叶。

这不是在现代,能喷洒棉叶干枯的药剂,然后机械收割,一天就收几十亩地。

现在嘛,每个人一个一米二的四方布,折一下围在腰间,第一下系紧些,第二次列松形成一个布兜。

然后下田摘棉花,摘下来的棉花放进布兜里,带出棉花田,装进竹筐里带回去晾晒去水分。

轧子机等待已久,康王在一旁观看,陈景铭暗地翻个白眼,不就是摘个棉花,轧棉花籽吗,有必要把他叫过来。

形式比人强,陈景铭也不敢抱怨,指挥人轧籽,弹棉花,纺线。

织布这些跟织麻布一个原理,不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