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 一人升上云巅,一人坠入深渊(1 / 3)
“官家……还未回来么?”
广政殿中,考完的士子正在等待。
按照礼仪,他们应该去殿外候着,但三月的天,还是怪冷的,便在殿中等待,轻声交谈。
方才官家匆匆离开的身影,靠前排的士子都看到了,毫无疑问,在他们的脑补中,官家迟迟未归,争论的矛盾点显然是排名。
想到之前的豪言壮语,有些人就开始眼神交流,都发现彼此有点慌。
倘若不公,真要上书抗议么?
也别怪他们生出退缩之心,那终究是大权在握的执政太后,连天子和高官都被压得死死的,真要对着干,自己的前程随时可能被搭进去,寒窗苦读,好不容易考中了进士,任谁都要掂量掂量……
也有不少人神情坚定,愈发下定决心,不负圣人教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韩琦就是其中一员,既然那句话当时出得自己口中,就容不得反悔,何况他也并不后悔,只是琢磨着上书的劄子到底该怎么写,才能尽量不让矛盾激化,并且争取到更多朝臣的支持……
“国朝再无八大王!”
三百多名士子里面,唯独狄进最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
定王府的事情彻底爆发,刘娥为了除去那个危及统治的祸害,果然迫不及待。
“来了!来了!”
待得天色将黑,已经是酉时,即下午五点,一位位紫袍官员,终于由大殿侧面鱼贯而入。
宫廷礼乐奏响,所有士子朝外退出,开始在殿前列队。
这个时候,倒是没有次序了,因为还不知道殿试的排名先后,只是之前坐在前面的依旧靠前站,坐在后面的,则大多站在后面。
公孙策不管,这次就往前站,主要是想听第一名是不是自己的好友,不是的话定要上书,他追求功名是为了对抗不公,而不是委曲求全。
所幸殿内君臣立定后,赵祯抬了抬手,当朝首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昭文馆大学士、玉清昭应宫使,王曾开始唱名。
“天圣五年进士科头名,狄进,并州人士,年十七;”
王曾今年五十岁,正好是知命之年,为人又一向端厚持重,自然不会提着嗓子高喊,自有一位位唱名的官员传达出来,待得声音到了殿外,几乎是在众人耳畔响彻:
“天圣五年进士科头名,狄进,并州人士,年十七!”
“天圣五年进士科头名,狄进,并州人士,年十七!”
众士子如释重负,齐齐露出笑容,包括原本状元最有力的竞争者王尧臣,同样长舒一口气,情不自禁地抚掌一笑。
这样最好了!
当狄进稳步上前,进入大殿,就见诸位宰执大佬,也纷纷抚须而笑。
实际上,为了显示对国朝士子的重视,都是由宰相唱名,有时候是首相,有时候是次相,都很正常。
但谁让王曾也是连中三元的三元魁首呢!
三元魁首唱名三元魁首,可是一段传世佳话!
此处当然不能胡乱开口,狄进恭敬一礼,站在礼官指示的地方,默默等待。
“天圣五年进士科第二名,王尧臣,应天府人士,年二十五;”
“天圣五年进士科第三名,韩琦,相州人士,年二十;”
……
不多时,王尧臣和韩琦一左一右,站在了狄进身后,今科两位榜眼也入殿了。
但他们并不是第一甲的全部。
后世明清,将殿试分为三甲,第一甲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仅三人,直入翰林院,与二甲同为进士出身,三甲为同进士出身,二三甲进士需要通过考选庶吉士得入翰林。
但宋朝时,每科所分的甲数,还有每甲所取人数皆不固定,有二甲、三甲甚至最多五甲。
今科就只分为两甲,念完前十名,王曾就将名单交予另一位考官,由他来诵读。
后面的也简单了些,只报姓名和籍贯,于是乎,狄进很快听到了包拯的名字。
“三十一名,包拯,庐州人士;”
对于包拯,狄进其实完全不担心,这位也是稳如老狗,要知道包拯用的还不是西昆体,只是文风不似欧阳修那般锋芒毕露,让西昆体的考官不厌恶,因此排名一直不低。
他真正担心的,倒是公孙策。
所幸这回没有等到倒数第三,甚至没有等到三百名,就听到了公孙策的名字。
“两百九十七名,公孙策,庐州人士;”
狄进暗松一口气。
后面很快也唱完了。
最后一句则由殿试主考官赵祯,亲自开口:“赐狄进等一百九十七人及第,一百三十七人同出身!”
一甲一百九十七人,进士及第功名,二甲一百三十七人,同进士出身功名,于此诞生。
共三百三十四人。
比起考过省试的三百四十二名学子,少了八人。
这八人站在殿外,彻底懵了。
“啊——啊啊啊!!”
然后哭号声就清晰地传了进来,有人哭得晕倒在地上,有一个甚至在地上打滚,什么体面都不要了,被禁军毫不留情地拖起,朝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