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对教育的重视(1 / 1)
陆慕冬是读完了初中,在高中阶段辍学打工的。尤其在21世纪后,大学生变得不再像之前那样稀少,每年参考的人数也从1990的383万增加到2008年的1050万。所以他在整个事业发展向上的阶段,社会高速的发展的过程中,总会意识到自己知识层面以及学历方面的不足。 因此,他在经济上不再窘迫还多有常于时,也可以说是陆启慧陆启政出生后,便注重起了子女的教育问题。同时也避免庆州谣言乱飞顺入孩子的耳中,2009年初,陆启慧7岁(户籍年龄6岁),陆启政5岁,陆慕冬与侯佩茵一同去首都帝都安了第二个家。 他虽不是很在意学习成绩好坏,但好的环境,接触到的人,都能让小朋友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这一点,在我2010年出国那年去BJ体检时走进高档商场而不会用洗手间内的烘手机一样让人窘迫。很多人讲高考试卷中不应出现“冰激凌”这三个字,因为地域差异让很多来自偏远地区的考生根本不知道“冰激凌”为何物。但说实话,不应出现的岂止只有这三个字。社会发展带来的新鲜产物,例如电脑,手机,触屏,共享单车,外卖,哪一个对于偏远考生是公平的。 陆慕冬虽与徐南音离婚了,但对我们三个子女其实一直都不错。在将启慧启政送去BJ读书后,不知从哪里听说到“出国读书”这一概念,年底便询问陆岂靖是否想去国外念大学。 2009年末,出国的概念还是相当有吸引力的。陆岂靖作为一个“大龄”考生,成绩其实完全可以拼一拼985、211,但他卯着一股不服气的劲儿,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凭什么你们可以去帝都,花着天价借读费从这么小开始就接受最好的教育”可能是他当时心里闪过的一丝写照。 陆岂靖出国对于我们整个大家庭来讲都是件天大的事。毕竟在此之前,身边的亲戚、朋友,根本没有出国的先例。小城市的消息和渠道就是闭塞。如果陆慕冬不去BJ,他应该也根本不会有让孩子出国读书的想法,因为他没办法接收到这类的信息。 母亲徐南音很是担心,但她的孩子生性独立,生活方面其实完全不用担心。主要是因为人生地不熟也没有先例,恐惧感便会扑面而来。我记得陆岂靖出发前,我递给了他一张我自己的大头贴照片。递的那一瞬间我居然眼泪婆娑,心里想的居然是“可能再也见不到了”这样的想法。 想来还是有些好笑和幼稚的。 对啊,那时我都17岁了,基本快要成年。但“国外”这一概念在当时我的看来,就是很难再见到。直到半年后我也出国读书,我才知道,原来打电话也不贵,原来QQ是全球通用的,原来只要有网络,视频也是可以轻松实现的。 看吧,这其实就是“地域性”在人之间产生的影响和差异。 陆慕冬对我们出国读书的期待从来都不是‘成绩优异’,‘名校毕业’。这跟他自己的履历有关。他本身没有“不上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的”想法,但社会变了,学历是最基本的敲门砖。他想让我们出国见见世面,体验生活,早早学会如何自己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们不仅看到了这个世界,更是看见了这个世界。 :那陆岂莹出国读书了嘛? :没有。她的成绩和爱玩的性格不是很适合没有管教的生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