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八章 七擒孟获(45)(1 / 2)
廖淳回去以后,越想越觉得诸葛丞相所言有理!
当年在荆州,如果自己不是不折不扣地执行关羽的各种命令,而是能够灵活变通,经常规劝关羽将军,或者暗中弥补他的一些不妥当的命令、举措,很有可能就能避免丢失荆州。
为了记住诸葛亮的告诫,廖淳直接改名为廖化。
自此以后,蜀军中再也没有了关羽的前主薄廖淳,而是凭空多出了一员名叫廖化的勇将。
诸葛亮闻知廖淳因为自己的告诫而改名廖化,更加对他刮目相看,觉得他是可造之才,廖化也因此而进入了诸葛亮挑选的北伐将领大名单之中。
金环三结被马谡阵斩,董荼那、阿会喃被生擒,但他们部下士卒被杀的并不多,绝大部分都逃回老家去了,只有小部分中层将官被俘获回来。
诸葛亮对蛮族要采取怀柔的政策,肯定不能虐待这些俘虏,但蜀军远征,粮草转运困难,也是非常宝贵的,并没有多余的粮草来优待俘虏。
因此,诸葛亮和马谡对待蛮族军队的主要策略,既不是杀戮,也不是俘虏,而是击溃。
这次对付三洞元帅的军队,可以说策略应用非常成功,如此大规模的异常大战,所有的俘虏,加起来只有一千多人,而被杀死的士卒,还不足一千人。
大战后回来的第一天,蜀军人困马乏,诸葛亮没有举办庆功会,暂时也不准备举办,因为大军还处于与孟获主力的对峙之中。
第二天上午,诸葛亮开始处理俘虏问题,他亲自把阿会喃、董荼那请过来,安排酒席款待,并言明只要不再与朝廷作对,就可以放他们回自己的部落。
而三洞元帅那些被俘的士卒,已经饿了一天一夜,也被各营的将领安排进食,在温言抚慰的同时,他们也被要求发誓不再与蜀军交战,饱餐一顿以后,这千多人的俘虏,直接被放回家了。
阿会喃、董荼那,那是真的对诸葛亮感激涕零!他们赌头发誓,跪拜谢恩,然后带着那些亲信卫士,直接回了部落。
董荼那和阿会喃,多次参与大战,对俘虏夫人待遇非常清楚,不管是在部落间的战争中战败被俘,还是被朝廷的军队击败俘虏,要想活命,是需要部落花费大量的财物,才能把俘虏赎回来的。
虽然把俘虏都放走了,但诸葛亮的粮草并不十分充裕,他想着如何诱骗孟获出兵决战。
却得到张嶷送来的捷报,田石领兵已经打破孟获的粮草大营,获得军资粮草无数,够大军数月的用度。
这下诸葛亮彻底放下心来,有了粮草,缺粮的是孟获,急于决战的也是孟获了。
诸葛亮调兵遣将,他让马岱、田石领军镇守粮草大营,让张嶷、王平领军返回大营,应对与孟获主力的决战。
在张嶷、王平回来之前,诸葛亮吩咐众将紧守大营,让征战刚回来的士卒休整,尽快恢复体力。
诸葛亮现在并不需要劳心费力迫使孟获决战,只需要以逸待劳,见招拆招就行了。
诸葛亮是个闲不住的人,他看似好整以暇,在大营里闭目养神,其实他在脑子里面推演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和应对措施。
孟获原本紧守大营就行,现在粮草大营丢失的消息传来,有些急火攻心,急的在大帐里团团转圈!
不到半天的时间,孟获先后收到了三洞元帅兵败、三岔岭粮草大营丢失、钟毓率领钟岳、杨奎、傅力、张壮等四千余精锐士已经返回魏国等三个坏消息。
因为回来的溃兵太多,失败的消息,已经传遍了整个大营。
军营里,从将官到士卒,都弥漫着悲观厌战的情绪,士气非常低落。
以前钟毓制定的坚守不出的拖延战术,现在因为三岔岭粮草大营的失陷,孟获很快就会粮草不够,已经无法实施。
孟获要想取胜,唯有堂堂正正,与诸葛亮大军决战,在战场上正面击败蜀军。
现在孟获兵力上没有任何优势可言,而堂堂正正决战,又无法以地利取胜,而用计谋智取,却是诸葛亮等将领所擅长,孟获更加没有胜算。
孟获自己拿不定主意,就把众将都召集过来商量。
有主张出兵和诸葛亮决战的;有主张派人前往诸葛亮大营求和,答应缴纳一定的贡品,算是破财免灾。
还有人主张,直接悄无声息地退兵,暂避其锋,大家都到大山里面躲起来。
诸葛亮出兵远征,也不可能到处搜山,找不到蛮族的军队,时间长了自然就会退兵。
和诸葛亮决战,孟获心里实在没有胜算,打不打还真是难以决断。
在手下将领吵吵闹闹,争论是战还是和的时候,孟获却已陷入了沉思之中。
表面上看,他是面沉如水,一言不发,对将领们的意见并没有明显的倾向,似乎等大家争出个输赢。
实际上,在孟获的内心,是在权衡利弊,思绪万端。
这仗还没有开打,就要投降求和,孟获作为蛮王,尤其看重面子,投降就意味着蛮王威望的丢失,蛮王之位就不太稳当了,这是孟获不可能接受的。
如果他不是蛮王,孟获心里还是偏向于悄无声息地退走,领军在银坑洞深处躲藏起来。
诸葛亮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