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二章 越巂太守(1)(1 / 2)
对于在蛮族征兵,马谡是持支持态度的!
但他认为不能操之过急,向诸葛亮建议,提高蛮兵进入蜀军的难度。
除了士卒自身没有作奸犯科,军事素质过硬这两个必要条件以外,马谡认为还需要当地官员的推荐。
这样一来,等于是官员就有保人的作用,不管是要参军的还是推荐人,都需要考虑后果。
马谡还建议给每个大部落的酋长,给予一定数量的推荐名额。
这样一来,不但增加了这些酋长们的权势,让他们更加归心,而且也增加了他们的责任感。
对于在南蛮征兵的数量,马谡并不认为越多越好,毕竟蛮族的人口基数并不大,要细水长流,不能竭泽而渔。
经过测算,马谡认为第一次以招收五千到一万为宜,以后每年都有蛮族士卒解甲归田或者战损,就需要招收一定数量的蛮族新兵。
每年新兵的数量并不是固定的,根据缺员情况确定。
只有这样,蛮族青壮年才会踊跃参军,因为越难得到的东西,才是最珍贵的。
蛮族那些想要战场博取军功的有志青年,想要进入蜀军,就会恪守本分,对南蛮的稳定和治安的良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诸葛亮因为北伐的时机一旦出现,就需要马上出兵。
所以,想要早点在蛮族征兵训练,能够早日参加北伐。
但马谡却劝他等等再说,因为当上蜀军的好处,任凭你官府嘴上说的天花乱坠,也不如让已经加入蜀军的蛮族士卒自己回去做宣传。
马谡建议诸葛亮,先招收一千人左右作为样板,过一年半载,给这些新兵放假回家,让他们宣传当兵的好处,可信度更高。
到时候再来招兵,效果会更好,能招到更多高素质的蛮族士卒。
通过一个晚上的考虑,诸葛亮认同了马谡的意见,让他主持招收第一批的一千名蛮族士卒。
马谡向诸葛亮建议招收样板军,当然有他自己的小算盘在内。
在诸葛亮认可他的计划以后,他开诚布公地向诸葛亮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我手下有三百多名归降他的蛮族士卒,在情报收集上尽心尽力,立下了不少功绩,希望能够择优录取一部分。”
诸葛亮马上同意了马谡的要求!
他自己也收降了数百蛮族士卒收集情报,其中有不少人军事素质不错,诸葛亮让马谡一起安排进去。
马谡满口答应,顺便又提了一嘴,推荐爨习担任第一批蛮族士卒的领军。
这个顺便提出的建议,才是马谡这次的重点。
爨氏家族在建宁郡可不简单,爨家是蛮族的大水洞部落的大家族,祖上曾经担任过部落的酋长。
但一百多年前,爨家在大水洞部落争夺酋长失败以后,改变了发展思路。
他们留下一半的人在大水洞部落守住祖地,其余的人搬迁到了建宁郡(原益州郡)。
在建宁郡,爨家混得风生水起,与当地的很多世家大族都有联姻,他本人更是娶了建宁郡世家大族李家的嫡女,是李恢的亲姑父。
在大水洞部落的爨家人,因为在外面有了靠山,腰杆子硬起来了。
虽然爨家不再竞争大水洞部落的酋长之位,但谁要是想当上酋长,就必须征得爨家的同意。
在建宁郡的爨家,彻底融入了当地的世家大族,爨习更是被举荐出仕,曾任益州建伶县令。
但他在任上被人下套,因处事不当而获罪,不但自己丢掉了官职,而且连累了内侄李恢。
爨习也不是省油的灯,他当时就宣布与李家断绝关系,兵家族里面调动人马,磨刀霍霍,拿出了要搞事的派头。
当时的益州太守是董和,他廉洁奉公,关心百姓的疾苦,以真诚和恩信对待百姓。
在任期间,董和与当地的少数民族相处融洽。
他以真诚和恩信对待他们,使得当地的少数民族都对他心悦诚服。
同时,他也非常重视法律的执行,对于违法乱纪的行为绝不姑息。
因此,在他的治理下,益州地区社会秩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
当时爨氏的势力很大,又有大水洞部落作为后盾,董和害怕引起当地少数民族的动荡不安,免除了对李恢的处罚,并把他推荐到刘璋所在的州府任职。
董和这样处理,保住了大家的面子,与爨家相安无事。
爨家融入了世家大族的圈子,他们肯定不能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
刘备入主西川以后,李恢可谓慧识明主,抱紧了刘备的大腿,官做得越来越大。
而表面上与李恢断绝了关系的爨习,则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
爨习与本郡的雍闿一起发动叛乱,杀了太守正昂,又抓捕郡守张裔送给孙权,举郡依附吴国。
表面上,李恢与爨习是冤家对头,暗地里却是互相帮忙,互通消息。
在雍闿反叛期间,建宁郡李家能够得到保全,也是爨习暗中保护的结果。
雍闿被鄂焕杀死以后,叛军土崩瓦解,爨氏本来就是大水洞部落的大家族,顺势归顺了孟获。
诸葛亮南征,李恢独领一军,他立功心切,孤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