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七回中 赈.灾民柴安风积德 认姐弟杨妙真重现(1 / 2)
南宋这边洪涝成灾,四川、荆襄、安徽等地连降暴雨,不少地方都是一片泽国,朝廷虽有预备着赈灾的钱粮,奈何交通受阻、粮食运不出去。灾区灾民只能离开故土,四处逃难,想着跑到富余太平的地方,讨一口吃的、讨一条活命。流民乱窜,素来是取乱之源,为保持政局稳定,多死几千上万的人,反倒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于是宰辅史弥远颁下严令,地方官员要约束辖区灾民,禁止离开本省乞食,静候朝廷赈灾粮食运到,凡有本省百姓到外省坐下谋逆、造反、抢劫大案的,原属地官员须要负责。
金国这边则遇到了大旱灾,山东地面光景尚可,可陕甘、河南一代却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而金国的经济情况则要比南宋差得多,既没有多少赈灾的存粮、又要面临南北两方的军事压力,整个经济、军事形势已几乎到了要奔溃的地步了。据说金帝完颜守绪为了应付这样局面,连续召集文武百官,四处调粮、赈灾,几夜之间一半的头发都白一大半了。
蒙古那里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今年冬天走得晚、夏天来得早,没有给牧草留下茁壮成长的时间。成吉思汗这么多年的征战,攒够了金银财宝、牛羊马匹,却没法积攒牧草粮食,两三个月之间,牛羊就死了三分之一,蒙古人的实力大大受损。对此,蒙古的应对策略倒是简单粗暴,那就是一个字“抢”!于是成吉思汗大旗一挥,便又无数蒙古骑士逐草南下,不断入侵金国、西夏边界。不过眼下蒙古也是危机重重,难以整合全部实力发动国战规模的战争,也就是到处袭扰而已。
天下熙熙扰扰,独处江南富庶之地、长江黄金水道的
青龙镇也不能幸免。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青龙镇外就多了三三两两过来乞讨的灾民,他们都是听说青龙镇这边有钱、有粮,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长途跋涉跑到这里来讨活命的。
对于这些灾民,第一个心软的便是柴郡主柴念云了。
她见不得别人吃苦受罪,下令凡是过来讨饭的,不能随意赶走,更不能打骂,都得给他们一口饭吃,“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嘛!
青龙镇里有的是粮食。
青龙镇所在的华亭县、所在的苏州府、所在的江南道,自古以来都是鱼米之乡、膏腴之地,向来都是不缺少粮食的。要是到了苏州都发生饥荒的时候——比如说明朝末年——那要么是人祸大于天灾、要么是天灾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要么就是兼而有之了。
并且柴安风作为一个同时代格格不入的穿越者,始终处于各方面势力的包夹之下,他也十分注意粮食的积累,每年都会从江南、湖广、福建,乃至安南、高丽、日本购入新米。此外,还提前腌制了大批蔬菜、肉类等食物,作为长期作战或是流动作战时的储备和军粮。
这些食物本来就是要定期进行更换的,往往都是在行将过期之时,举办宴会大家吃掉了事,吃不掉的则半卖半送给附近的居民,也算是让他们开了荤了。
现在来了灾民,释出这些陈米陈粮给他们吃,已经是非常不错的待遇了。而关键问题是,灾民就会带来动乱——不管他们有心还是无心——都会惊扰到青龙镇里的居民和往来的商贾。
对此,耶律楚材想出来的主意是:不能放任何一个饥民、灾民进来,以青龙镇外的护城河为界,在界外边设立粥厂、帐篷,专供这些饥民临时
住宿、吃饭。并且,虽然青龙镇里粮食并不匮乏,却决不能让他们吃饱了、吃好了,否则要是他们逃荒吃得反而比家乡更好,则容易养成他们懒散的心态,干脆就在青龙镇旁边住下来不走了……
所以,耶律楚材狠下心规定,煮出来的粥不许插牢筷子、汤不许飘油花、肉不许看到成块的,哪天拿出来赈灾的粮米质量太好了还要撒一把灰泥在薄粥汤里——反正不能让灾民吃踏实了。
耶律楚材这样的举措,真是让柴安风大开眼界了。
他之前在金国境内赈灾抗疫的时候,还多少怀着一些收买人心的心思,总想让灾民们都吃饱了吃好了,果然最后发生疫情的许州城外,却反而涌来了无数蹭饭的闲人。最后还是完颜合达发了狠心,一等柴安风离开金国境内,他就发兵大肆驱赶流民,用强力手段将滞留在许州不走以及还在源源不断赶来的灾民全都赶回原籍去。
一开始,柴安风还埋怨完颜合达太心狠了些,知道今天才知道这其中的道理。
唉!历史的现实,往往要比戏剧更加荒诞……且合理……
有耶律楚材协调指挥,粥厂和帐篷便迅速设立起来了,让陆陆续续过来的灾民有地方吃饭、睡觉,说起来已经是莫大的恩典了。
可总有几个吃饱了饭闲着没事的灾民,不管柴安风的禁令,偷偷溜到青龙镇里去瞧热闹。瞧瞧热闹也就罢了,他们见这边繁华富庶到了超出自己想像的地步,虽然还不敢明偷暗抢,却有胆伸手向商户讨钱要饭。
能到青龙镇里来做生意的商人可都是有钱人,原本就不会吝惜三文半钱的铜板、银两,又素知青龙镇的主人柴安风是个爱民如子的。因此这些商人见有灾民来
讨钱,便也随手扔个几文钱,既打发了人、又买了柴安风“爱民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