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一七章民不奈何死,老将岐山出(三)(1 / 2)
并非大家就那么相信董闰的能力,而是董闰开口说的话提醒了大家,那夔安再有本事,可麾下却是只有两万人呀!两万人,在如今混乱不堪的辽西,又能做出什么样的成绩来呢?
倒是冉闵,这个时候脑子里突然浮现出一个很玄妙的想法来:夔安本来应该是在今年三月死翘翘的,可是因为我的出现所以没有死,那么他这次来到辽西,会不会死在辽西呢?若是夔安真的注定要死在辽西,又会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夔安这人的真实年龄已经无从查起,第一,这个年代可没有户口本的说法,甚至连统一的时间都没有,第二,夔安乃是石勒身边的老人,而石勒的出身又是匈奴的奴隶,你能指望一群奴隶有心思每年给自己庆祝生日么?甚至于可以说,像匈奴这样的民族,他们的文明还没有进化到可以算清楚自己种族年代的程度。
所以大家都知道夔安的年纪已经不小了,却是不知道夔安的具体年龄。
冉闵按照时间来推算,如今的夔安应该已经是50多60岁的人了。以这个时代的生活条件、医疗条件再加上胡人的生活习惯,以及夔安的人生经历来说,能够活到这个年龄,算是夔安的祖坟上冒青烟了。
事实上冉闵不知道的是,那历史上夔安的死因一个就是年龄大了,生理机能的下降,还有就是指挥了一场跨年的重大战役。虽说夔安身为中坚将军大都督不需要亲临战阵,但指挥一场如此庞大的战役,消耗掉的精力、脑力和体力那也不是闹着玩的,试问一个在还不知道“营养”为何物
的时代,一个老年人又如何能够承受跨越千里的奔波加上如此大的心力消耗呢?种种因素,那夔安是不死都说不过去。
严格意义上来说,倒是因为冉闵的出现,才让夔安多活了这么几个月的时间。
当然,历史上夔安的死因对于目前的冉闵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已经从邺城出发的夔安,要怎么死?
关于这个问题,在场的都是自己人,冉闵也就没有必要遮遮掩掩,他直言不讳地道:“不管夔安来辽西究竟是什么意思,我想,他既然来了,还是就不要走了的好!”
到了现在,卢谌和董闰已经知道,所谓的民变,还有那些高举着制式武器,将一个又一个自家村落打造的如同铁桶一般的民兵,背后都有冉闵的影子,或者说,这些事情根本就是冉闵在背后怂恿着的。
作为辽西的统兵将领和主管民政官,董闰和卢谌又何尝不知道,若是冉闵有心解决这些民变,只需要一个命令,分分钟就能搞定的事情,最终却是越闹越大,而冉闵自称忙着去处理的“燕军”,事实上就是法兰西雇佣军当中那些鲜卑人伪装的。
在渔阳和上谷郡附近,随时都有这样的“燕军”在活动,甚至于一些地方的税务官,还被这些燕军杀了。只不过这些燕军好像战斗力也不怎么强悍,往往杀几个税务官加上狗腿子,都没法一次杀个干净,总是有一两个重要人物能够逃命,然后鼠窜到邺城自家主子的面前,哭诉那些燕军是多么的强大。
正是这些原因,以至于让邺城上下都相信渔阳和上谷这两处地方都
已经落入了燕国人的手中,而冉闵这个辽西镇守,倒是没有说谎话,正在辛辛苦苦的为保护赵国的领土而浴血奋战。
可惜这些邺城的大佬们始终没有胆子,真正来辽西实地考察一下,否则他们就会发现,为何辽西这边,胡人的士兵是越打越少,而汉民士兵数量却是越来越多,甚至于冉闵麾下的士兵总数竟然随着“战事”在一步步的往上攀高。
目前不算渔阳和上谷两处控制在石涂手中的地方,也不算管家堡和清风堡,仅仅是辽西这片区域当中,名义上属于朝廷,事实上被冉闵掌控的兵力数量已经达到七万之多。
这七万多士兵当中,因为冉闵有意的淘换,事实上胡人已经不多了。当初进攻北平城,就是让胡人士兵,尤其是羯人士兵打了头阵,不惜代价大量的消耗了燕国士兵实力,最终才顺利的拿下了北平城。
而后,一些羯人士兵又被冉闵指派,越过长城,去燕国的边境城市骚扰,美其名曰:打草谷。
照理说,这种类似于放任士兵劫掠的事情是最受胡人士兵欢迎的,可是不知道为何,这些兴高采烈出去打草谷的羯人士兵不是碰巧遇上大股的燕军巡逻队伍,被吃得干干净净,就是遇上一些不知名的马匪,而且这些马匪的战斗力还惊人的强,不仅仅武器精良,而且作战风格异常的强悍,这些羯人士兵原本就是奔着抢劫去的,又岂会有跟其强烈作战的准备,往往是一接触就溃散,紧跟着被人家衔尾追杀,最终能够逃回去的就没几个了。
按理说,因为打草谷这种事情导致牺牲
了大量的士兵,领兵将领应该受到严惩,可是在冉闵授意下,董闰等统军将领竟然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羯人的报复心甚重,吃了亏自然就一门心思的想要报复回来,不管是燕人也好,马匪也罢,往往羯人将领会率兵去攻打一番。
就这般一来二去的,原本数量就不多的羯人将士,竟然不知不觉中消耗了大半,等到最后事情已经闹大时,冉闵这个辽西镇守才亲自出面,以“带兵无方、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