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大丰收(1 / 2)
秋天的气息浓厚,金黄的稻谷仿佛在田野中闪耀,那成熟的感觉如同丰硕的果实,让人无法抗拒。
茴州的田野之间,数百农民手持镰刀,正在忙碌地割下一簇簇的稻穗。一辆辆马车载满了金黄的稻谷,仿佛是载着希望和笑容。
这一幕也引来了周康的视察。他站在田埂上,俯瞰着那一片金色的海洋。黄岩走到他的身旁,神情激动地说:“大人,您看,这一切都是您的功劳。”
周康转头看向黄岩,微笑道:“功劳在百姓,在每一把镰刀、每一颗汗珠里。我不过是个媒介而已。”
黄岩忍不住眼眶泛红,鞠了一个深深的躬:“大人,因您而让茴州焕发了新生,我代表所有人感谢您。”
周康轻轻扶起黄岩,望着周围笑容灿烂的农民:“不必多谢,看到大家的笑容和这丰收的田地,我就已经很满足了。”
一名农民走过来,脸上露出感激的笑容:“周大人,多亏了您,这一季的稻谷比往年多了不少,您是我们茴州的救星。”
周康微笑着点了点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才是社会之福。你们的勤劳和智慧,也是这一切成功
的关键。”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康也前往临沧城视察。
一进城门,便见到一座全新的雕塑——那是他的塑像,被放在了城市的中心位置。市民们纷纷向他鞠躬道谢,连孩子们也学着大人的样子,笑着向他致敬。
“周大人,这是我们对您的一点心意,希望您能接受。”一位城内的长者走上前来,递给他一串串的玉米和金黄的稻谷。
周康接过来,深情地说:“谢谢大家的心意,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看到两座城市都有了新的活力,这就是最好的回报。”
之后的几日,两座城市都为周康举行了简单但庄重的仪式,感谢他为民众带来的福祉。周康站在城中心的讲台上,望着底下一张张充满期待和希望的面孔,内心充满了成就感。
“这次的试点已经成功,未来,我们可以将这一模式推广到其他地区,让更多的人受益。”周康心中暗想。
一道朝令如流水般从临沧城和茴州传出,由官吏和走马传书的人一路宣告:今年因为种植了新的稻种,两座城市的粮食丰收得几乎吃不完。这个消息如同扔进平静湖面的石头,激起了无
数涟漪。
不出周康所料,仅仅隔了一天,便有数名知府带着随从急匆匆地走进临沧城的府邸,神情都透露出强烈的兴趣和期待。
"周大人,我听说您这里有种能使土地丰饶的新稻种,不知是否愿意卖一些给我们?”第一个开口的是来自邻近府的赵知府。
周康微笑着摇了摇头:“赵知府,您有所不知,我并无意出售这些稻种。如果您愿意,我可以免费提供。”
赵知府和其他几位知府相视一眼,看向周康的目光立刻变得炽热起来。“真的吗?那实在是太好了,周大人您的大恩大德,我们怎会忘记!”
周康回应:“不必过谦,种子只是开始,关键还需要各位知府与民众齐心协力,以提高土地的产出。我有一份详细的土壤改良方案和农业实践指南,希望各位能够认真考虑。”
几位知府纷纷表示愿意,并且极为赞赏周康的无私和远见。从这一天起,周康在江南的名声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很快,临沧城与茴州的“奇迹”被各地传颂,赞誉和期待的目光都集中到了这位年轻的京城贵人身上。
各方都在传言,这名来
自京城的贵人像是天降的救星,他种下的水稻能让全江南的人吃饱。
街头巷尾,茶楼酒肆,人们议论纷纷。而在这其中,周康心中明白,好口碑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成效。
他已经开始构思如何把这一模式推广到更多的地方,同时也在思考如何更深入地进行土地改良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革。
但无论如何,周康感到一阵心头的暖意。他看到了人们因为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而重获笑容,看到了知府们因为有了改变命运的希望而眼神炽热。
这些都让他觉得自己的努力是值得的,更坚定了他继续前行的决心。
“如果单凭水稻就能让人们看到希望,那么我还有更多可以做的。”周康心中暗想,眼中闪烁着更加坚定的光芒。
周康坐在临沧城府邸的书房内,手持毛笔在细致的地图上圈画。
这份地图展示了江南诸多城市和乡村的土壤类型、水源和人口分布。他深知,现有的水稻品种和农业实践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成王败寇,进取不止。"他自语,随后招呼了一名侍从进来
,将一道政令交给他。这道政令,就是他第一次真正行使权力发布的文书。
"本府宣布,从即日起,各城之间应互帮互助,以确保最大范围内的土地能种植水稻。
有多余土地的城市应积极借给邻近地区,人多之地则出人手,让我们的土地因水稻而繁荣。实施方式参照临沧城与茴州模式进行。”
侍从接过政令,立即展开行动,将这道令书迅速送往各个城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