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百八十四章 难以忘怀(1 / 2)

加入书签

天地茫茫一线天。

那湛蓝的天空似像水洗过一样,清澈的明亮。

西蕃的百姓,从未有过的扬眉吐气。

此刻。

便是一个民族印记的觉醒。

百姓们激动的将那过冬的粮食又拉回到各自家中。

于他们而言,只要有了大梁的先进武器,便再也不用怕那蒙人的进攻。

与此同时。

举国之民像是心照不宣的,已经把整个国家攀附给了那大梁。

现如今的大梁朝堂之上。

虽说并未册封太子,可在文武百官的心目之中,萧奕已然成为大梁未来的储君。

丞相一脸威严的站了出来,看着面前的萧奕说,“淮王殿下,如今皇上身体抱恙,卧病在床,朝中大事自然全部交在你的手上,可是这册封太子一事,是不是可以提上日程了?”

听了这话。

萧奕无奈的摇了摇头。

微微一笑,“丞相何必如此着急,父皇自然是有定夺的。”

丞相拱手抱拳,认真的说,“国不可一日无君,照这样子下去,朝堂之上群龙无首,规矩何在?”

“淮王殿下不止在那边疆之地战功赫赫,大获全胜,那蒙人是中原的劲敌,尚且如此,也不敢涉足我中原半步

,且带兵攻入城门,平定宁王之乱,可谓古今第一人呀!”

“何不哪一日等皇上身子好一些了?”

“将这册封太子的事情提上日程。”

“这中原老百姓的心也可以安定下来了。”

萧奕自知,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才是最愚蠢的行为。

现如今。

大梁看似大获全胜。

实则已经暴露出许多未能解决的弊端,若此时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或许,日后之事更加艰难。

至于这皇帝之位,自然是有能力者担当,实在想象不出这整个中原还有谁比自己更加合适。

不过是早一日晚一日的事情。

更何况有这些朝廷大臣的加持,皇上又岂有不同意的道理?

萧奕将自己早已准备好的说辞,此刻,以十足的道理全部都说给那些大臣,“各位爱卿,历朝历代,时政改革本就是随着实时变化的,如今,中原地大物博,土地绵延千里,可能人口尚不足百万,各位爱卿,以为这是何道理?”

其中一个大臣站了出来。

弯了一下身子,摸了摸自己的胡子,一脸坦然的说,“太子殿下,历年以来的天灾人祸加注在百姓身上的痛苦可并不是这么简

单的,尤其是长江两岸,河南平原之地的百姓,两年有一涝,三年有五灾。”

“若非朝廷开仓放粮,赈灾救民与水火,恐怕这老百姓活的更艰难,自然是要感谢皇上,一直将老百姓放在心上。”

听了这话。

萧奕面色未变,只是微微清笑了一声。

那爽朗的笑声倒是让周遭的各位摸不着头脑了。

另一个大臣又站了出来,“太子殿下,那豪门贵族和寒门子弟之间的矛盾并非一日两日,若一味的压制寒门,我们的上升通道则会受到阻碍,就算是有才华之人,也未必能够来到皇上身边。”

随后。

这些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说着自己对朝廷的建议。

听了这些。

萧奕微微一笑,看着朝廷之下的这些大臣们,随后气势凌人的说,“你们说的有道理,也没道理。”

“中原之地,河东百姓富庶,良田百顷,可一大半以上全部都在乡绅豪强的手中,百姓依然穷困潦倒,一年之劳务,尚不足以养活一家几口。”

“江左之地贫瘠荒凉,光靠朝廷上一些流放的战犯,根本不足以以开疆扩土,滋养百姓。”

“如今,整个社会之上,豪强地

主百代而不衰落,而那农民百姓,上尚且寒窗苦读数十载,依然仕途无门,叹气连连。”

“各位大臣以为在这其中,可有你们的一份功劳。”

听了这话,那些大臣们站在殿阶之下,一个一个面面相觑。

作为整个朝堂之上的既得利益者,他们自然会想尽一切办法来抹平自己的平民之上所剥夺而来的一切权利和利益。

顺流而下的,只不过是那纸上谈兵的仁义公道而已。

那王大人站了出来,一点感慨的说,“是啊,淮王殿下果真体恤百姓,可这规矩,是老祖坐定下来的,我们怎么能够反其道而行,岂不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吗?”

萧奕无奈轻笑一声。

随后一脸威严的看着他们,“各位大臣,身在其位,应当其责,朝堂之上,自然是吃穿用度都超过了人民百姓数十倍,所以我建议从今日开始,削减朝堂之上的一切开支用度。”

“冗兵,冗官,已经成为如今朝堂之上一大重负,我们所要的自然是那能为民担责任的人,至于那些浑水摸鱼之人,从今往后,也不必在这朝堂之上待着。”

这话落在谁的头上。

自然犹如大山一样

,成为一个缩影。

那些大臣们你看一看,我看一看你。

不知该如何开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