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治世能臣(2 / 3)
处还拒绝,皇帝知错就改,他是发自内心的欣慰。
“朕现在是走一步看百步,可谓步步维艰,如今遇到能臣,朕怎能不高兴!”
朱雄英龙颜大悦,当即下诏。
“韩宜可听命!”
“臣在!”
朱雄英当即拿出御案上的金牌说道:“原本左都御史,资善大夫的官职保留,另加封你为山东巡抚,朕在赐你如朕亲近的金牌,可提调山东一切军政要务,拥有先斩后奏之权,全力推行新政!”
巡抚这个官职,始创于洪武二十四年,是朝廷委派到地方,整顿与管理地方事务的官员,权力凌驾于地方最高三司之上。
巡抚下到地方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督办地方税收,这个临时官职和推行新政简直就是绝配。
“臣韩宜可遵旨!”
说罢,立马跪了下来,伏首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快快请起!”
朱雄英亲自扶了韩宜可,问道:“韩卿此去山东可还有其他要求,说出来,朕一律应允!”
韩宜可直言道:“臣没有任何要求!”
朱雄英想了想,说道:“这样吧,朕派些人护送你去山东,等到了地方就留下听你使唤!”
“还有……”
朱雄英看着他身上的满是补丁的旧官服说道:“此去山东,你代表的是朝廷,是朕,若是在穿你这身旧官服实在不妥,朕赐你两件新官服,不许推辞,推辞就是抗旨!”
韩宜可一时无言,万般无奈下,最终只得收下。
“晌午别走了,留下一起陪朕用膳,可好?”
“陛下,臣子单独与君同食乃大不敬……”
“就当是朕为你践行了……”
请臣子吃饭都要小心翼翼,找各种理由,唯恐臣子不给这个面子。
这皇帝当的也没谁了!
由韩宜可担任朱文珏的老师之事就此定下。
可朱雄英突然话锋一转,说道:“韩卿,不瞒你说,太子现在才刚满五岁,按照习俗,六岁孩童开始启蒙,八岁才入学,朕觉得现在就让他学习未免有些早了!”
韩宜可立马劝道:“陛下,太子是国家之储君,朝廷之栋梁,自然是越早读书越好,不可与寻常孩童相比,请陛下三思!”
“朕当然明白这个道理!”
朱雄英摆摆手,示意他坐下,继续说道:“韩卿,朕说这些没别的意思,相比较教导太子读书,朕其实想让你去做一件更大的事情!”
韩宜可突然一愣,他有些不明白皇帝的意思,刚才还说让他去教导太子读书,现在又说去做其他大事,有什么事是比培养储君还重要,随即问道:“请陛下明示!”
朱雄英喝了口茶水,缓缓说道:“韩卿是朕信任的臣子,朕就不绕那些弯子了,朕自登基后一心推行新政,南方以江南之地为主,而北方自然就是山东,朕想让韩卿去山东,推行士绅纳粮的新政!”
没等韩宜可表态,朱雄英继续说道:“朕知道,读书人取得功名之后会免除赋税和徭役,这是历朝历代王朝赐予读书人的恩典,从来都没有变过,朕这样做等于得罪了天下的士绅……”
“可韩卿想过没有,咱们大明朝如今是蒸蒸日上,百姓日子好过了,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读书,将来考取功名,这也就意味着士绅的人数会越来越多!”
“士绅不纳粮,名下的土地也不用交税,他们的家人,甚至包括家里的丫鬟仆人同样也是如此,他们的税就会加在百姓身上,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国库空虚,士绅越来越富,百姓越来越穷,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天下财富尽归士绅,朝廷拿不出军费,军备就会荒废,百姓交不起税,沦为流民,吃不上饭,就要造反,如果再有外敌入侵,到时候大明各地一定会饿殍遍地,四处狼烟,亡国也在顷刻之间!”
朱雄英绝对没有危言耸听,明朝灭亡最主要的原因并非来自关外,而是内乱,导致内乱的根源就是土地兼并。
与其说大明亡于流寇,倒不如说亡于文官士绅更为准确。
朱雄英接手的是老爷子留下的一个强盛帝国,而且皇权已经达到了顶峰,这个时候无疑是改革的绝佳时机,皇帝不用平衡,制衡,考虑任何势力,完全可以用手中的皇权对所有反对者进行毁灭性的打击。
但不到万不得已,他还是不想这样做,与名声无关,担心会有什么变故,改革之事,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能上来就杀人。
韩宜可听后没有任何迟疑,他立即正色说道:“陛下,臣已年近六十,承蒙陛下不弃,召进京城,担任要职,臣感念陛下之信任……”
“臣这一辈子行的正,坐的端,自问生平没做过一件亏心事,所作所为不为名,不为利,只求问心无愧!”
“臣承蒙陛下信任,委以重任,臣就算把这把老骨头丢在山东也不会辜负陛下所托,此去不成,绝不回京!”
“好!”
朱雄英拍案而起,心中很是欣慰,这话听着真提气,大为赞扬道:“韩卿若能将此事办成,那必将是万世之功,载入青史的治国能臣,一代名臣典范,到时候朕一定不会亏待你,等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