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共同的守望(1 / 2)
就在李明和阿依古丽研究培训新内容的时候,接到了张国华教授的通知。
喀什古城最大的宾馆里,玫瑰厅的空调呼呼地吹着凉风,冲淡了室外炙热的暑气。
李明和阿依古丽到达时,已经有不少同事在场。
许久未见的面孔让会议室里充满了重逢的喜悦。
“李明!阿依古丽!”马兰护士长第一个发现了他们,快步走过来拥抱阿依古丽,“可想死你们了!”
“马护士长,你怎么瘦了这么多?”阿依古丽心疼地说。
马兰摆摆手:“在和田那边条件是艰苦了点,但看到当地百姓的笑脸,一切都值得。”
李明注意到马兰的手臂被高原的阳光晒得黝黑,指甲缝里还留着些许泥土的痕迹。
他想起临行前马兰一直在抱怨自己的护手霜用完了,现在却似乎完全不在意这些了。
“老李!”一个洪亮的声音传来。
李明转身,看见从前的室友小王正向他走来。
和临行前的斯文模样不同,小王晒得跟煤炭一样黑,但笑容比以前更加灿烂。
“你小子混得不错啊。”小王用力拍着他的肩膀,“听说你们在喀什搞了不少改革?”
李明有些不好意思:“都是大家支持……”
“别谦虚了。”小王打断他,“我在莎车那边就听说过你们的事。对了,阿依古丽,改天教教我们维语呗,我那边的翻译水平实在是……”
话音未落,张国华教授走进了会议室。
所有人立刻安静下来,整齐地站起身。
“都坐,都坐。”张教授笑着说,“我们是来交流经验的,不是来开批斗会的。”
这句话让大家都笑了,紧张的气氛顿时缓和下来。
“首先,我要表扬你们。”张教授环视着在座的每一个人,“半年来,你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今天,让我们听听大家的故事。”
第一个发言的是被派往塔什库尔干的小李。
他讲述了自己在高原上的经历,如何在恶劣的条件下坚持工作,如何和当地牧民建立信任。
“最难忘的是有一次,”小李说,“一个牧民骑马走了一整天,就为了给他生病的女儿找医生。当我们赶到他的毡房时,发现小姑娘已经高烧三天了……”
听着小李的讲述,李明想起了自己在塔什库尔干的经历,那里的风雪、那里的人们,还有阿依古丽教他说的第一句塔吉克语。
接着是马兰的分享。
她在和田基层医院工作,面对的最大挑战是设备短缺。
“有时候真的很无助,”马兰说着说着眼眶红了,“但是当地的老乡特别热情。有一次我们缺纱布,一位老大爷居然把自己准备做衣服的布料都送来了……”
每个人的故事都那么真实,那么动人。
有人在沙漠深处建立了流动医疗站,有人在边境村落开展了健康普查,有人在戈壁滩上组织了义诊活动。
轮到李明发言时,他站起来,深深地看了阿依古丽一眼。
“我们在喀什的故事,”他开始讲述,“是一个关于改变的故事。最初的时候,我很莽撞,想一下子改变所有东西。后来在阿依古丽的帮助下,我学会了慢慢来……”
他详细描述了急诊分诊制度的改革,讲述了与阿布都院长的故事,分享了培训计划的成功。
每说一件事,他都不忘强调阿依古丽的贡献。
“其实最重要的不是制度本身,”他总结道,“而是让大家相信,改变是可能的,而且是值得的。”
张教授点点头:“说得好。改变不仅仅是流程的改变,更是理念的改变。”
中场休息时,大家围在一起,交换着各自的经历。
小王拿出手机,给大家看他在莎车拍的照片:深夜里的急诊室、戈壁上的帐篷医院、笑容灿烂的维吾尔族儿童。
“你们知道吗,”小王说,“现在我晚上睡不着觉,就想着那边的病人。明明条件那么艰苦,他们却总是那么乐观。”
马兰接过话题:“是啊,我有时候觉得,我们不只是在给他们看病,更是在和他们交换力量。”
李明默默地听着,感觉心里暖暖的。
他看见阿依古丽在和一位来自叶城的医生交谈,两人用维语说着什么,不时发出开心的笑声。
“都过来,拍张合照!”张教授突然提议。
大家立刻聚拢来,有人站着,有人蹲着,满满当当的一大群人。
阿依古丽自然地站在李明身边,他们的肩膀轻轻地碰在一起。
“茫茫戈壁,我们是最亮的星。”张教授说,“来,笑一个!”
咔嚓一声,相机定格下这珍贵的瞬间。
照片上,每个人都笑得那么灿烂,仿佛所有的艰辛都化作了眼角的光芒。
会议结束后,大家依依不舍地道别。
有人要赶夜路回到边境县城,有人要连夜准备第二天的手术。
拥抱、握手、道别,每个人都带着新的力量启程。
“等等!”马兰突然喊住大家,“我带了些和田的大枣,每人分一些。”
于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