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朝堂风雨急如刀(二)(1 / 2)
方钝的这个指责可就有些要命了。要知道从唐以后,历代的皇帝对于藩镇都是极为重视和反感的,一旦发现有这种情况,肯定会第一时间处理。
尤其是大明,事事讲制衡,对于这种事情,是绝不可能发生的。督抚大员,下有道员分权,还有巡按御史,锦衣卫监视。
对于兵权,那更是十分警惕,以地方的兵权为例,一般来说,一省最高的军务长官是总兵官,即提督军务总兵官,但是卫所的长官是都指挥使,平时卫所的管理都是都指挥负责,战时则是朝廷临时派遣总兵负责作战。
当然,随着卫所制度的崩溃,总兵已经实际上成为一省军务的主帅。但是总兵之上,有督抚节制,巡按御史监督,粮饷则由专门的督粮道负责,同时分守参将和协守副将也各有驻地,与总兵形成大小相制。
而督抚虽然有节制总兵的权力,但是若没有王命旗牌,督抚也没有办法直接指挥总兵及下辖的军队。各分守参将、协守副将不仅受总兵节制,兵备道也能指挥,用兵备来分督抚和总兵的权力。
整个大明的体制就是这样,互相制衡,关系错综复杂,要说形成藩镇,那是绝不可能的。张经虽然骄横跋扈,但是那只是他想扩大自己的权力罢了,但是要说他想割据东南,那就是三位阁老也是不相信的。
严嵩笑着说道:“大司农不要动怒,稍安勿躁,”
徐阶也说道:“既然将此本下部议,就是听听户部的意思,大司农有话可以说说嘛。”
方钝拿起张经的奏疏说道:“此本绝不可行,若从张经之意,日后督抚皆以此为例,那还要户部何为也?张经索要军饷,户部筹措拨给,但是绝不可能将本应由户部收缴的税赋,直接转给地方。此风绝不可涨!”
方钝的话得到了阁臣们的同意,确实,张经的这个要求实在是过于离谱,直接要求朝廷把税赋转交给他,谁给他张经这个勇气的,都这么干,那还要户部干嘛?
方钝说道:“张经此举,内阁要申斥他,否则此辈越加猖狂,以后不可制也!倭寇事起,张经以御倭为由,增兵添饷,索要饷银不下三十万了,而东南形势可有好转?漕粮减少,折兑增加,九边不宁也。”
对于方钝的话,几位阁老都表示赞同。但是要说内阁去申斥张经,严嵩只是笑笑,一来是张经本就性格高傲,对严嵩不太感冒,内阁申斥,他未必放在眼里。二是张经已经是太子太保兼南京兵部尚书,总督东南,内阁申斥于他似乎有些越权。
严嵩拿起张经的奏疏,对方钝说道:“大司农,我们一道去面圣吧!此事还是要陛下来区处才是。”
严嵩带着方钝到无逸殿求见嘉靖,嘉靖召见后问道:“又有什么坏消息?官军是不是又打了败仗?”
严嵩行礼后说道:“陛下,不是军务,而是有关粮饷的。”说罢严嵩将张经的奏疏呈递上来给嘉靖看。
嘉靖看了以后,问道:“内阁和户部怎么说?”
方钝说道:“此事有违体例,就算是东南缺饷,也该户部调拨,哪里轮得到他张经要哪里的税赋,长此以往,国朝法度何在?”
严嵩也说道:“臣也以为,方司农说的不错,缺乏粮饷,户部调拨即可,断没有将将某处税赋直接交给张经的做法,此事不合体例。”
嘉靖再次看了看张经的奏疏,问道:“张经在东南用了多少钱了?”
方钝答道:“陛下,除江浙各地的留存之外,已经从太仓支用三十余万两,还不算征调各地援兵的费用。”
嘉靖将张经的奏疏放在御案上,轻轻的用手指叩着桌面,思索着什么,两位大臣也闭口不言,半晌之后,嘉靖才说道:“张经这次要十万两,户部准备怎么筹措?”
方钝说道:“回陛下,户部拟太仓州嘉靖三十二年秋粮折兑银三万五千有奇,华亭县三万六千有奇共抵军费,剩余部分由苏松常镇四府嘉靖三十三年兑运秋粮并派剩银两之数存留充饷。”
嘉靖问道:“张经索要南京后湖赃罚库银两,你们怎么看。”
严嵩摇摇头说道:“陛下,此不可取,未有将赃罚库直接支给的惯例,就算要支给部分,也应由户部派员统计变卖成银两后支给张经。”
嘉靖点点头,说道:“这个张经,朕原本以为他是熟知军务,能够料理此事的妥帖老臣。但是没想到朕所托非人,自他到任以来,官军屡败,丧师糜饷,生民涂炭,而他只知道一味请饷,增调狼兵,朕不得已从之,现在又索要军饷十万两,他以为朕是什么人?严嵩,你以为应当怎么处置他?”
严嵩知道,嘉靖现在虽然已经对张经极其不满了,但是并没有下定决心更易他,因为确实没有足够资历和威望的臣子来替代张经,嘉靖现在只是希望提醒一下张经,让他知道嘉靖的耐心已经快差不多了,而不是准备替换他。
严嵩想了想就说道:“陛下,宜遣重臣明诏申斥,也可夺官一级,以示惩戒。”
嘉靖点点头,在张经的奏疏上批道:太仓等州县漕粮改折扣留已为破格,若并折色而尽留之,漕规废坏,何所纪极?国朝纲纪,至于何处?督臣总览军务,东南官军,一再失机,国威沦丧,此督臣以报朕之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