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25章 直言一疏天下惊(六)(1 / 2)

加入书签

朱载坖就这么在书房呆坐着。朱载坖在思考一件事情,就是赵文华的这封弹章能否起到效果?这个需要朱载坖自己判断,朱载坖觉得,经过赵文华长期的弹劾,还有张经的逗留不战,都已经深刻的激怒了嘉靖,如今唯一担心的就是由于更易主帅导致前线军心不稳的。

而这次赵文华的上疏,让嘉靖不必担心这个问题了,看起来赵文华在前方已经了解了情况,并且和胡宗宪、唐顺之等人建立起了比较好的关系,足够统帅东南的明军了。

虽然在朱载坖心目中,领导东南抗倭的最合适人选是胡宗宪或者唐顺之,但是现在就算是朱载坖亲自下场,唐顺之也很难做到浙直总督的高位上去,赵文华本身就是钦差监军,又有严嵩的鼎力支持,想坐上总督的位置并不是什么难事。

同时朱载坖很清楚,赵文华对于总督浙直并没有什么多大的兴趣,而是只是希望在东南获取战功,好作为以后得晋身之阶,他在东南本就待不长久,而且不到一年就是嘉靖三十四年的倭寇南京事件,到时候谁当这个浙直总督就会背锅,这是毫无疑问的。

所以朱载坖决定拉赵文华一把,让他去顶这个雷,毕竟他是严阁老的义子,树大根深,扛得住。

于是朱载坖提笔写下的奏疏名字:乞任能臣总督浙直军务兼理备倭等事疏。

朱载坖写道,臣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现今倭寇猖獗,官军屡败,备倭之法,久废不修。国家财赋,大半仰给东南。比者倭寇作难,向所称安乐之地,人间天堂者,尽赴兵燹也!

臣谓剿倭有十难,谓去来飈忽难测,海涯蔓延难。守水陆勾借难。战鬼蜮变诈难。知盘据坚久难。备居民柔脆难。使土地泻卤难。城主客兵力难。持刍粮匮乏难。措将领骄懦难。

夫战,天地人敌我社也,今遣南京兵部尚书张经总督东南,经乃聚集重兵,与贼相持于嘉兴,非兵法正道也!

臣谓剿倭有三策,据海上陈前马迹诸山,扼倭夷出没之路,置福船二百苍山船三百,与两浙兵船会哨于诸岛之间,来则击之,去则捣之。致人而不致于人,上也。以沙船五百迭哨于苏州海口,选土兵万余列戍于松江之护塘,俟贼登岸而掩击之,中也。集苏松轻舸五六百艘游哨于黄浦吴淞太湖少港之间,使贼步不敢深入,舟不敢横行,下也。

而张经聚大兵,屯坚城,靡粮饷,纵贼寇,非所以能致胜之臣。臣以为当更易督抚,慎择能臣,总督浙直军务,而福建、山东等他处军务当委本处督抚剿除,各司其职,谨守疆土是也!

朱载坖仔细看了一下奏疏,确定没有错别字之后才誊抄好遣人送给黄锦,请他代奏嘉靖。

嘉靖拿到朱载坖的奏疏的时候,正在召集阁老和重臣们商量东南的事情。

嘉靖一边看朱载坖的奏疏,一边听着诸位大臣们讨论此事,现在是阁臣们和户部尚书方钝支持更易张经,左都御史屠侨和兵部尚书杨博主张暂且让张经戴罪立功。

屠侨的叔祖父屠滽是弘治、正德朝的吏部尚书,而且他就是浙江人,都是左都御史这样的总宪,说话的份量自然不轻。屠侨不支持更换张经的原因很简单,他已经看出来了,一旦张经倒台,肯定是赵文华接替,他可不愿意赵文华坐上这个总督的位置。

屠侨和鄢懋卿在都察院就经常搞得很不愉快,对于严党中人一向没有任何好感,而杨博则是担心临阵换将,导致大败,再怎么也要等张经把这一仗打完再说。

而方钝显然不这么看,等到张经把这仗打完,那太仓可吃不消,方钝主张现在就换人,嘉兴根本没必要屯驻三四万大军,倭寇不过两万人,留下两万和倭寇对峙,也能省下一半的粮饷,户部的压力就会小很多。

同时严嵩还在私下里答应方钝,只要赵文华上任,严嵩会知会赵文华,在东南就地筹措粮饷,尽可能的给户部减轻负担,故而方钝现在希望赵文华赶紧上任,越快越好。

嘉靖见自己的臣子说的也差不多了,才将朱载坖的奏疏拿起来,轻声说道:“裕王也有奏疏,说的也是张经的事情,诸位看看,裕王说的有道理吗?”

现在连朱载坖也下场了,他的奏疏,肯定是很有影响力的。诸位臣子们看了一下,严嵩不由得放下心来,裕王殿下也支持更易张经,那是最好不过的事情。

而且严嵩知道,朱载坖的奏疏真是挠到了嘉靖的痒处,嘉靖为什么对张经始终心存疑虑,就是因为张经的权力实在是过大,而他就不知收敛,对于设置这个东南总督,嘉靖其实是非常后悔的,而朱载坖现在提议改东南总督为浙直总督,无疑是让嘉靖非常高兴的事情。

严嵩知道,此时不趁热打铁,更待何时?

严嵩赶紧出班说道:“陛下,老臣以为,裕王殿下见识之深,思虑之远,谋划之全,常人所不能及也。裕王殿下的奏疏,老臣以为切合时宜之至也!”

对于严嵩的吹捧,嘉靖只是笑笑,问道:“杨本兵还有什么疑虑?”

杨博说道:“陛下,数万大军都是张经征调而来,尤其是其中的狼兵,对张经颇为信任,一旦张经去位,恐生祸患啊。”

杨博说的这个问题,确实是个大问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