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06章 打响的第一炮(2 / 3)

加入书签

潘应龙鼓掌道,“比我预想的还要周全,招招打在要害上。着实精彩!”

沈万象迟疑道:“明面上查安良行和修齐广的破事,暗地查我们想要的线索,明暗一起查,再用明面上的案子去逼迫修齐广他们,把知道的都说出来。”

潘应龙补充了一句,“刚才敬修有句话一针见血。那些贵人是不会亲自去做那些脏事,只能通过爪牙去做,修齐广之类必定是关键的一环。

修齐广能熬到今天这个地位,肯定不是等闲愚钝之辈,本官相信,他手里肯定留了保命的护身符。

我们就是要用其它的案子,逼他把护身符吐出来。

吐了还有一线生机。不吐,叫他死无葬身之地!”

最后一句,潘应龙语气平和,不急不缓,但是任博安和杨贵安听在耳朵里,心里暗暗发寒。

语言的力量,不在于你多么愤怒,气势多么的嚣张。

“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一言九鼎,说杀人全家就能杀人全家,你语气说得再随和,落到别人头上也是一个炸雷。

潘应龙转头对沈万象说道:“这招先剪枝末再断主干,顺藤摘瓜的手段,国朝文官最擅长,不过他们玩得更雅,还取了个名字叫去皮见骨。”

去皮见骨,沈万象记在心里了。

“来,来,说了这么多闲话,菜都凉了。老苏,敬修,慕平,来,吃菜,这家酒楼的大厨擅做江西和湖广菜,我吃起来满口生香。”“好,吃起来喝起来。”苏峰哈哈笑道。

仁寿坊张府,礼部尚书潘晟在张桐的引领下,在抄廊石路上走着。

张桐转身想跟潘晟攀谈两句,可是看到他脸上挂着的霜,一肚子奉承话全咽了回去。

一路无语,走到了书房门口。

“老爷,礼部潘尚书来了。”

“快请进。”

张居正抬头正要调笑一句,看到潘晟的神情,脸色也转正。

“思明,出什么事?”

潘晟转过头去,盯着张桐,那张阴沉如水的脸看得他心里一凉,菊一紧。

“老爷,我去叫他们上茶。”

张居正挥了挥手,叫张桐赶紧离开,起身转到潘晟跟前,“思明,怎么了?”

“你看看!”

潘晟从怀里掏出一份报纸,生气地甩给张居正。

“你自己看。”

张居正接过来展开一看,“《文萃报?”

“新报纸,谁办的?

“下面有写。”

潘晟气呼呼地往座椅上一坐。

张居正目光往下一扫,《文萃报下方还印有两行字,“新大明,新文化”,“大明文化建设委员会主办”,下方是例行的太常寺颁发的报纸刊号,还有印刷地址,“顺天府宛平县京师第一印刷厂”。

“张凤磐有些本事,他人在外地,从京师到河南,再到武昌,现在又去了南京,想不到还能书信指挥,在京师召集一伙人,创办了一份新报纸。”

看完头版头条的标题,刚才还谈笑风生的张居正沉默不语了。

“大明不需要亡国之学!”

文章字数大约有两千四百字,字字见血,句句剔骨。果真,只有熟悉程朱理学之人,才能知道它致命要害在哪里。

张居正坐在潘晟旁边,把这篇文章看了两遍,神情越发凝重。

“想不到第一个炮打程朱理学的,居然是张凤磐。不过仔细一想,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潘晟看了张居正一眼,“数十年聚集的塔,轰然倒塌,你无动于衷。”

张居正把这份《文萃报轻轻地放在桌面上,看到旁边的茶杯,干脆起身,把报纸放到书案上去。

“思明,这些年老夫越来越明白,我们心中聚集的这座塔,无非是沙子堆积的塔,早晚一天会坍塌的。与其苟延残喘,不如一了百了。”

“张叔大,你还真想得通达。”

张居正双手一摊,反问道:“想不通达又如何?去孔庙哭?去文庙给程朱夫子招魂,叫他们显灵?”

潘晟为之一滞。

张居正继续问道:“思明,你我苦读圣人经义,为了什么?还不是一展匡时济世、强国富民的抱负,难不成我们读了圣人经义,就真的成了程朱夫子的孝子孝孙?”

潘晟看着张居正一脸无所谓的样子,心中有气,顶了一句,“我看你啊,早就想从程朱理学这条船上跳走了,终于得逞了,开心了是不是。”

张居正对潘老夫子这带着孩子气的话,好气又好笑,忍不住反问他一句,“潘老夫子,难不成你准备给程朱老夫子殉葬?要跟圣贤经义同生共死?”

潘晟翻了个白眼,孙子才给那些早就烂成骨头的先人殉葬。

吃好喝好不比什么都强,干嘛要自寻死路呢?

张居正哈哈一笑,随即意味深长地说道:“思明,如果是十年前,老夫见到这篇文章,必定要星夜赶去南京,跟张凤磐拼个你死我活,为理学殉道。

现在不行,我不会为理学殉道,要殉道,老夫也只会为心目中的新大明殉道。”

潘晟不由长叹一口气,“叔大啊叔大,那你找到了心目中的新大明了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