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背景色:字体:[很小标准很大]

第66章 回到家乡(1 / 2)

加入书签

12月初,阿根廷普通学生都已经开始享受暑假。职业梯队的青少年球员们却只是卸下了学习任务,训练的任务不但没少反而更多了。尤其是有全国青少年锦标赛决赛任务的青训梯队,往往在家度过了圣诞假期就得归队参加训练。

这个短暂的暑假对马克西来说却有着别样的意义——去中国旅行,或者说:回中国旅行。

马克西征得了父母的同意,用自己的私房钱支付了往返机票,跟着姑父卡尔多纳先生一起去中国出差。

商务代表团正式成员一行五人,加上马克西和另外两位家属,总共八人。

代表团的团长马奎尔先生是阿根廷外贸运输部门的高级官员,此行带着夫人和大儿子同行,他代表阿根廷政府与中国外经贸部洽谈贸易合作。作为地球上距离中国最遥远的国家,双方出口货物都以农产品和初级工业品为主,因此经贸往来一直较为稀少。

此次卡尔多纳先生则是接受了罗萨里奥市政厅和港务局委派与中国港务部门接洽大宗商品的运输合作。

第一站先到北京。

国际航班降落在首都机场,外事部门派了专车前来迎接。当马克西踏上土地的那一刻也不禁感慨万千。

随着中国中国80年代的改革开放,中国开始打开国门与整个世界做生意。与之相伴的是外国人、外国商品、外国文化逐渐在中国大行其道,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外国”就意味着“先进”、“发达”。外国人在中国基本上一律被称为“外国友人”,受到了普遍的超国民待遇。

一个外国人,如果能讲一口流利的中文就会在中国广受欢迎,比如加拿大人‘大山’,中文学的不错,就有机会师从相声名家姜昆,甚至在中国春节联欢晚会上的露脸。不仅欧美日之类的发达国家国民在中国受优待,连第三世界国家的老外也同样受到优待。

另一面,在中国打开国门之前,中文虽然贵为联合国六大工作语言,但在国际上学习中文的人少之又少。卡尔多纳先生作为一个地方中低级官员,之所以能得到这个差事与他这两年苦学中文多少有一定关系。阿根廷尤其是罗萨里奥市与中国近年来的政府往来接待都有他参与的身影,毕竟此时在阿根廷掌握中文的人少之又少。

在当天的招待晚宴上,中方由外经贸部的刘副部长主陪,宾主间推杯换盏惬意盎然。这次访问,卡尔多纳先生既是代表也算半个翻译,偶尔秀几句中文,引得中方代表大加赞赏:哇!您的中国话讲的真好!

卡尔多纳先生每受夸奖都会谦虚道:“哪里!哪里!我的……小朋友马克西的中文好得多呢!”宴席间伸手一指,指向身边正大快朵颐的马克西。

“噢? 是吗 能不能让他露一手!”刘副部长顿时来了兴趣。

而此刻马克西正在埋头大吃。从坐上餐桌开始他就忍不住口水直流,眼睛滴溜溜地巡视着各种菜肴。自打开席就不停的往嘴里旋,且不说这辈子以来只能偶尔在中餐馆打打牙祭,来到中国的这第一餐怎么说也算国宴!上辈子他也从来没有这等口福。

当一群中外领导举着酒杯齐齐把目光转向他时,他嘴里正叼着半条清蒸刀鱼。

“马克西,请你给大家讲几句中文!” 卡尔多纳先生用西语说。

额……说啥好呢?……

马克西想:应该类似于小时候过年串亲戚秀才艺的环节。

马克西有点不舍的放下刀鱼站起身来,清清嗓子朗诵道: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从前世小学到此时过去40年有余,这首古诗仍然能够张口就来。

马克西背得抑扬顿挫,流畅的古诗背诵引来中方宾客齐声叫好。讲了快十年西语,马克西的发音多少带着点老外讲中国话的味道。

“好!…… good!……”双方都热烈的鼓起掌来,刘部长还专门走过拍了拍马克西的肩膀,鼓励他继续学好中文,长大为中阿友谊做贡献。

在北京期间,宗主方很贴心的派了一名西语翻译专门陪同代表团家属游览北京。翻译叫小张,在她的陪同下马克西和小马奎尔母子一起逛故宫爬长城,还品尝了很多老北京的特色小吃。马克西与小张可以自如的用中文交流,他的中文令这位北外高材生也叹为观止,更令她惊奇的是这小孩子似乎对北京历史和景点竟然也做了不少功课,简直不像第一次来北京。

姚原小学时曾在暑假参加过学校的北京研学旅行,行程包括爬长城、逛故宫、吃烤鸭……还在圆明园接受过爱国主义教育。回忆起来似乎就是1995年,也就是半年后。时间之河在这里打了个小小的漩涡,说他是第一次游玩北京在逻辑上倒也没错。

马克西此行回国的一大目标就是痛痛快快的吃中国菜,对于各色美食自然来者不拒。但对马奎尔夫人母子俩可就不同了。

在王府井吃老北京爆肚的时候,马奎尔夫人一眼认出盘子里的竟然是牛内脏,赶紧扯着马克西告诉他。

可是马克西根本没停下来,丝毫不以为意的说:“好吃就完了!”

在阿根廷,像马奎尔夫人这种阶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