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4章 地域品牌之争:一场“特色”的拉锯战(1 / 2)

加入书签

第五十四章:地域品牌之争:一场“特色”的拉锯战

恒信致远的办公室刚刚平静下来,新的难题又摆在了团队面前。这一次,问题出在一个看似简单的地理标志商标申请上。

“我们在南岭县的‘山桂花蜜’商标申请被驳回了。”客户代表李总语气中带着明显的不满,“驳回理由是名称缺乏显著性,但这明明是我们当地特色产业的名片。”

“更麻烦的是,附近的平原市正试图以‘桂花蜜’申请地理标志商标,一旦成功,我们的山桂花蜜就难以确立独立品牌。”恒信的客户经理补充道,“这背后不仅是知识产权的问题,更是一场地方经济的争夺战。”

“地方特色品牌建设看似是小事,但背后却关系着经济发展与民生。”葛全辉说道,“我们要全力以赴,不只是为了客户,也是为了帮助更多地方找到属于他们的品牌定位。”

冲突的根源:品牌、资源与地方竞争

恒信团队深入调研后发现,这场商标争夺战的背后,藏着更深层次的利益纠葛:

资源的归属

山桂花蜜的原料“野生桂花”主要分布在南岭县的山区,但平原市近年来开始人工种植桂花,并通过技术手段提升产量。

两地对于“桂花蜜”的正宗性产生了争议,南岭县认为自己的山地气候赋予蜜更好的品质,而平原市则强调产业化生产的优势。

商标的独占效应

地理标志商标一旦注册成功,意味着该名称的专有权将归属注册方,其他区域不得使用。

南岭县的“山桂花蜜”和平原市的“桂花蜜”在名称上具有重叠性,一旦平原市成功注册,南岭县的品牌发展将被严重制约。

地方经济的竞争

南岭县依赖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拉动经济增长,而平原市则试图通过桂花蜜品牌化实现产业转型,两地的利益直接冲突。

“这不单单是一个商标争夺的问题,更是一场经济命脉的博弈。”法律顾问程嘉颖说道。

策略制定:法律与公关的双重布局

面对南岭县的品牌保护诉求,恒信团队制定了分阶段的行动计划,从法律和公关两方面同时发力。

法律维权:明确正宗性

申请复审:针对“山桂花蜜”被驳回的决定,向商标评审委员会申请复审,提交详细的历史资料和地方特色证据,证明名称的显著性和独特性。

对抗性无效宣告:同时针对平原市的“桂花蜜”商标申请,提交无效宣告申请,理由是该名称缺乏地域唯一性,容易引发市场混淆。

公关布局:争取舆论与政策支持

地方政府合作:协助南岭县政府发布品牌保护声明,并与当地的农业部门联合开展宣传活动,强调山桂花蜜的历史和生态价值。

行业协会介入:邀请农业和商标行业协会的专家公开支持南岭县的品牌定位,提升权威性。

媒体助力:通过短视频平台和新闻媒体,推出山桂花蜜的品牌故事,强调其天然与高品质的优势。

产业升级:为品牌赋能

产品溯源系统:为山桂花蜜开发溯源系统,每一瓶蜂蜜都带有独特的条码,消费者扫描即可查看生产地和品质认证信息。

多品牌矩阵:除了“山桂花蜜”,还申请多个子品牌商标,例如“南岭甘露”“山野蜂语”,避免被单一品牌绑定。

高潮:一场三方听证会

法律维权的关键阶段是一场由商标评审委员会主持的听证会。在这场听证会上,南岭县、平原市以及商标评审委员会三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平原市的主张

平原市的律师团队声称,“桂花蜜”是一个通用名称,不应被特定区域独占,同时强调其产业化生产对市场发展的贡献。

南岭县的反击

恒信的法律顾问程嘉颖从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三方面反驳,展示了南岭县数百年来的桂花蜜生产历史,并提供了权威检测报告,证明山地气候对蜜品质的独特影响。

评审委员会的质疑

商标评审委员会提出,如何平衡两地经济发展的诉求?如何避免商标纠纷带来的市场混乱?

听证会进行到最后,恒信团队出人意料地提出了一份《南岭与平原共建品牌合作框架协议》草案,建议两地通过合作模式,分别突出“生态品质”和“规模化生产”的优势,避免恶性竞争。

结果与合作:品牌之争的意外转折

在听证会结束后,评审委员会作出裁定:

南岭县的“山桂花蜜”商标获批,正式成为地理标志商标。

平原市的“桂花蜜”商标申请被驳回,但被允许申请“平原桂蜜”作为区域品牌。

与此同时,两地政府在恒信团队的协调下开始探讨合作意向,形成了互补的产业链条:

南岭县专注于高端生态品牌,通过旅游和电商渠道面向高端消费者。

平原市专注于规模化生产,通过商超和出口渠道覆盖大众市场。

“从竞争到合作,这才是地方品牌发展的共赢之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