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巷院深处(1 / 3)
郑思龙起床后,刚从洗手间漱洗出来,就看到床前的电视,香港凤凰电视正在直播台湾某人物前往大陆的节目,于是便坐到床边看了起来。看着看着,心里便来了气,”真他妈的无耻,满嘴喷粪,什么不涉及政治啊?完全就是狗屁!“,当他想起昨日在戴老板墓地看到的一幕,心头更是气急败坏,只见他猛地站起身来,上前一把将电视关上,嘴里嘟囔道:“ve&bp;b.&bp;rope&bp;eouh&bp;to&bp;ha&bp;hmelf”(英国谚语,意思是让某人自取灭亡),然后穿上外套,出了房间。当他步出宾馆大门时,见对面有一家小吃店,很多人在吃早餐,于是走了过去,要了一碗小馄饨和几只小笼包,匆忙打发下肚,便叫了一辆出租车前往朝天宫。
朝天宫,棂星门前,有一方半圆形水池,名为“泮池”,是儒家圣地的象征,不盈不亏,象征中庸之道,也是地方官学的标志,有人认为其有圣人乐水、以水比德之意,也有人认为这是道教”居善地,心善渊”的“上善若水”“&bp;思想之体现。正所谓“谈经泮宫水,校籍道家山”。
此时,门前的一条锃亮滑溜的石板斜坡上,几个孩子正在乐此不疲地爬上滑下,玩滑滑梯,只不过,郑思龙自小在香港长大,并不知道“三个老南京人中就有一人曾在此滑过”的趣事。看到眼前的孩童一个个兴高采烈的样子,不禁想起自己儿时在公园里滑滑梯的欢乐时光。
想起父亲所讲,抗战时期,曾将北京故宫的文物转运于此,以及父亲坐船护送文物前往重庆的最后一站,他的内心感到有点热血沸腾,于是加快了脚步走进宫院。
大院中甬道两侧,有两株百年银杏树,高大挺拔,正前方的大成殿,端坐于高台之上,重檐歇山式的屋顶,在琉璃瓦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巍峨壮观。据称大殿的中间大门对着天上的南天门,故而只有帝王驾临才能打开,否则玉皇大帝必降灾难于人间。
尽管如此,眼前的一切,还是让他感到多少有点失望甚至沮丧。萧条古旧,孤寂无烟,残垣断檐,杂草凄凄,似乎很多年没有修缮过,更没有了父亲描述的那种巍峨气势和典雅风采。悠悠的历史长河,风霜雨雪,几经更易,铅华洗尽,留下的是满眼的支离破碎、斑驳陆离。
他记得父亲讲,当年的南迁文物就深藏于此,朝天宫院墙外,冶山东侧,库房是于1936年9月建成。建筑色样采用的依然是传统的歇山顶式,而建造工艺则是仿效了欧美最新做法,用钢筋水泥铸造,从外表看,形似一个坚固的大碉堡,共有三层,内部建有四个库房。库房里面的设施非常先进,温度湿度可由机器控制调节,并安装了当时国际上最为先进的“紫外线电光警钟”,可如今这些建筑已变成了南京博物院一部分,四个藏宝的库房更是不知在何处。
他黯然地来到“德配天地“的牌坊前,请人帮忙拍了几张照后,就寻着路标,在正南端的一面破败宫墙上,找到了父亲心心念念的砖刻的“万仞宫墙”四个大字。
其实,所谓的宫墙,就是一面照壁,所谓的“万仞宫墙”之名,当初叫“数仞宫墙”,取之于《论语?子张第十九》中“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这段典故。
在宫墙的一角,他欣喜地发现苏轼的那首诗竟然还在:
“&bp;春风吹动北风微,归雁亭边送雁归。
蜀客南游家最远,吴山寒尽雪先稀。
扁舟去后花絮乱,五马归来宾从非。
惟有道人应不忘,抱琴无语立斜晖。“
他记得父亲在世时,曾反复念叨这首诗,并认为诗中的“五马归来”,仿佛就好像指的是他们当初前往执行特殊任务的五人似的,不仅如此,为了弄清队长当年为何神秘将这首诗记录在小本子上,以及这背后是否藏着什么秘密,父亲可谓是煞费苦心。他先后查阅了大量的书籍,后在一次参观了台湾故宫博物院后,才算弄明白,所谓的“五马归来”,讲的是“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北方匈奴趁机南侵,在兵临城下时,西晋的最后一位皇帝晋愍帝,坐着羊车,袒露上身,投降匈奴。其间,北方的琅琊王司马睿、弋阳王司马羕、南顿王司马宗、汝南王司马佑、彭城王司马纮,纷纷迁移到了江南,并在建康正式建都,创建东晋王朝”这一典故,至于“扁舟去后花絮乱”,特别是诗的最后一句“惟有道人应不忘,抱琴无语立斜晖”,却依然是不知其意,直到去世,仍在念叨诗中的“道人”姓何名谁,还有晋愍帝投降时,口中到底有没有衔着那个传国玉玺。
他站在照壁前,凝神静气,一动不动,反复默读着这首诗,但心中始终未能萌发出什么新意。父亲临终叮嘱“一定要前来实地研读一番,就有可能有新的领悟”的话语,一直在他的耳畔响起。
良久之后,他茫然四顾,下马碑、照壁、古牌坊、御碑亭、石狮、石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