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华阳道观(3 / 6)
到我家坐坐,喝点茶,再过去也不迟”,杨之江舅舅似乎有点着急起来,
杨之江看了范清婉一眼,见其并无反感之意,便与舅舅连说带拉,簇拥着吴教授向村里走去。
范清婉和高小双见状,紧跟在后头。
范清婉进入村里,这才发现,里面好像尘封了多年似的,到处是古色古香,青砖灰瓦,雕梁飞檐、肥梁胖柱等明清建筑,犹如蛛网一般,分布在大街小巷之中,一路上,几乎看不到一栋现代式样的建筑。一番左拐右转之后,她惊奇地发现,村中的道路,比较奇特,似连非连,犹如八卦阵一般,环环相通,又似乎彼此独立,给人一种如坠迷宫、恍然隔世之感。
杨之江舅舅的家,位于村落中央,门前有一口圆形的池塘,四周的房屋,呈正方形布局,有天圆地方之寓意。池塘对面为村中的祠堂,一柱高耸的旗杆,矗立在院落正前方,巍峨的楼式牌坊和高大漆黑的大门,显得格外的庄重肃穆,空灵幽静。
就在众人高兴吃早点时,杨建的舅舅突然拿出一张照片,放在吴教授面前,然后对着众人说到,“就在前两天夜里,放在我们村头道观门前的石雕花瓶给人偷了”,这一消息,令吴教授大吃一惊。
吴教授拿下眼镜,俯身看了看照片,发现照片中的石雕花瓶的形状,竟然与茅山道观地上镶嵌的那幅花瓶图案有几分相似。瓶身雕有龙虎、神龟和一些道家图案,瓶口位置还精心雕刻了一只仙鹤,脚踏瓶口边缘,昂首向天,振翅欲飞。他深知,这种形状色样的花瓶,在道教中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赋有吸纳和导引天地精气之神秘,与普通百姓家中用于镇宅的所谓“魂瓶“,迥然不同。
杨之江舅舅继续说到“这座石雕花瓶,摆放在华阳观里已五百多年了,这中间,经历过战火和朝代更迭,但一直度相安无事,就是在解放后的破四旧运动和**时期,也没有受到过任何损伤。可一夜大雨过后,就神秘失踪了”
当吴教授听到“昨晚雷雨交加,看护人员突然有事离开、公安在现场勘查不到任何脚印等痕迹”等情况后,心中不免犯起了嘀咕,“这中间也太多的巧合了吧?!还有,我刚发现茅山地上花瓶的一些端倪,这边的花瓶物证就被偷了,而且时机拿捏的很准,似乎冥冥之中有人在阻止自己做点事”。
一行人匆匆吃完早点后,杨之江舅舅便领着众人,向村头的华阳观走去,
小时候,杨之江经常跟着母亲到外婆家来,每次路过华阳观时,心里都会感到莫名的紧张和恐惧。但自从读小学后,胆子开始变大了起来,特别是有一次听外婆讲过“从前有一个师傅在观里做木匠时,忘记将一碗红烧肉拿回去,一年后,当他再次来到观里时,发现那碗肉还在,并且一点都没有馊”的故事后,就引起了他强烈的好奇心,其后,每年学校放假后,都会跑到外婆家来玩,与小伙伴们跑到道观里,四处寻觅那碗肉还在不在,有时,在里面的戏台上,互相追逐打闹,甚至骑在门前的青螺石上,当着马来吆喝,不过,每次外婆都会交代他,千万不要摘观前白果树上的果子,也不要捡掉在地上的,否则会手脚溃烂的。
来到了道观前,杨之江的舅舅指着地上一个六角形的石基,黯然说到
“那个石雕花瓶就放在这里,现在只剩下基座了。前段时间修道观,将石雕花瓶搬到这里,半个多月,一直没事,但没想到…唉…现在…也不知道公安能不能帮忙追回来,这可是五六百年前的宝贝圣物啊,千万不要在我们手里没了”
高小双拿出相机,对着地上石基一顿猛拍。范清婉则站在一旁,看了看石基,又看了看四周,一脸的茫然无措。因为在她的印象中,茅山道观的元符宫似乎也有一座模样相似的石雕花瓶,只不过保护措施很到位,整个花瓶用通透的玻璃罩住,并在四周设了一圈警戒围栏。
吴教授停留了片刻,就转身向道观的大门走去,杨之江的舅舅见状,连忙跟上前去,一边用手比画着周围,一边热情介绍到
“我们村的这个道观,在镇江东乡这一带是最有名气的,大概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了。最早是在东汉年间建造的,原名叫仁静宫,到了宋朝,一个叫宋徽宗的皇帝,不知什么原因,将它赐名改为华阳观,后来到了明朝,曾经进行过大修。整个宫观,当时占地面积有二十八亩,前后共有三进,我们现在站的地方,就是第一进,戏楼的位置,你们看这大门两边,还有这里,一共有三棵白果树,树龄至少有350多年了。可惜的是,解放之初,破四旧、后来又是*****,这些全部给毁了,现在只剩下这个小土戏台,还有那三颗白果树了,还有中间一进,原来是灵官殿,也早已没有了,现在整个道观,只剩下眼前的这仁静宫了。”
这时,高小双见道观的大殿已呈破败之状,前檐阑额脱闪,后檐已有局部塌陷,心里很不以为然,忽见大门两旁摆放着一对石墩,形状十分奇特,便弯腰观瞻,杨之江的舅舅见状,连忙上前介绍到
“这对座石,我们当地人叫青螺石,上面有多层螺旋式刻纹,用手轻轻敲一下,还会发出声音,所以我们又叫它玉石鼓,这可是我们华阳观八宝之一。最早的时候,是放着第一进大院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