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十四章 海晏(1 / 2)

加入书签

建康台城,中书省。  出使高丽、百济归国的散骑侍郎徐俭正在讲述着他此番北使辽东的见闻。  “前时,孔御史言,高丽、百济交攻,是以我朝定计欲使其二王鹬蚌相争,而我得其利。”  “然臣今北使辽东,方知百济在前梁绍泰年中(555-556年),便为新罗国所败,失其北境,不复与高丽接壤,我朝前计是以不行。”  “臣在高丽王都平壤,观今辽东形势,实与前时大异。”  徐俭侃侃而谈,其所言异域情貌,甚为陈伯宗所好奇,屋内其余人众亦似听得饶有兴致。  “今辽东之境并有三大国,为高丽、新罗、百济。”  “高丽国最为强盛,然其王高阳成耽于田猎,无意进取。”  “新罗国次之,然其王金彡麦宗锐意进取,继位二十有年,连败高丽、百济,今势正盛。”  “而三国之中,百济最为衰微,其境土狭小,臣私计之,其国实难当新罗国之勇锐。”  “今百济王扶余昌,继位已有五载,臣入其国都,赂其亲近,知其有恢复之志。”  “其既有志于恢复,则倍加勤于积蓄财货,是以臣至其国,方才得以与之定约市马。”  坐在上首的陈蒨,听到此处,不觉微微点头。  前时,朝议定计,却未曾虑到辽东形势之变,实在失算。  若无百济新罗相争的新形势出现,徐俭此次北使,恐怕就要无功而返了,好在最后徐俭与百济王达成了每年市马五百匹的约定,也算没有白白耗费那些用来贿赂百济贵人的财帛。  思及此处,陈蒨想到徐俭上书中提到的另一桩要事,便问道。  “徐卿书言我朝可趁百济新罗交征之机,轻取一牧马之地,其事如何作解?”  徐俭闻言,心中一动,便即解释道。  “臣使百济,南渡归国之时,曾停舟驻一大岛,其岛上出马,有豪酋据其地。”  “百济人称此岛为耽罗国,其酋首称臣贡马于百济王,多时,年可至千匹。”  “臣观其武备甚弱,以我兵一二千人渡海,便可取之。”  “今百济困于新罗,我可与其联结,发水军助其征伐,并以此岛为酬。”  “辽东水兵甚弱,我军破之甚易。”  “若百济王可我之盟,我水军便为之助战,若百济王不可我之盟,则我水军唯须保一耽罗小岛,亦甚易也。”  听罢徐俭的策略,陈蒨凝眉思虑。  而今陈国乏马,若按徐俭所言,只需一二千兵马长驻辽东,陈国便可得到一块一年能获千匹良马的土地。  且其耽罗国,又有土民豪酋可为役使,这些驻军所需的粮草完全可以就地解决,朝廷则只需每年花上数百万钱的赏赐,便可以安定其心。  而须知道,千匹良马,货值一亿。  这一策略的前景,属实诱人。  陈蒨终于言道。  “徐卿之言甚善,朕实有意按卿所言,兵发辽东。”  “然选兵择将,尚需时日,或至五月,方可成行。徐卿可愿,从我兵舰,再使百济?”  此策若成,则他徐俭于国,便有大功,皇帝既有此旨意,他自不会推辞,他于是拜答道。  “臣愿再为陛下使百济。”  到此,再使辽东之事,便已成议。  然而今日集议中书省,要事自不会只此一件。  但见陈蒨抓起案上一块拳头大小的黄金,对众人言道。  “众卿,丰州沈刺史上言,晋安太守毛喜,数月前遣郡兵乘大舰出海,至流求大岛,欲环航其岛,绘以图籍。”  “然其兵舰于岛北一处与岛上土民交易之时,得获金银,于是赂其渠帅,得知此岛东北,有一大矿脉,并产金、银、铜等物。”  “据郡兵所言,其矿甚易开采,规模亦甚大。”  “此金便是晋安郡兵得自彼处。”  金块在众人手中传递,众人感受着那沉甸甸的重量,无不面露欣喜。  唯有与毛喜曾为同僚侍奉太子的徐俭,暗道其果真好运。  金块在众人的手中传过一遍,却是太子陈伯宗率先出言。  “臣请速派朝中干吏,发丰州之兵登流求,屯此地,并择其良处置港,募民垦殖以为长久。”  让毛喜派人巡视流求,探查矿产,正是出自陈伯宗的谋划。  前世之时,他颇好地理,尤记得东海列岛之上,多有矿产,其中尤以倭国的石见银山、佐渡金山最为闻名。  而今以陈国航运,图谋倭国,未免困难,不如使人先探流求。  前番他让毛喜任官晋安,一面是为了以地方之任磨砺毛喜治政之才,一面亦是为了能有一干吏为自己探查流求。  如今此事已然成功,他抢先出言,亦是为了稳固毛喜探得矿脉的功勋。  陈蒨自知毛喜与陈伯宗的这层关系,有意成其美事,便道。  “毛太守能发此金山,虽在天意人谋,然其能得任官晋安,亦为太子之德。”  陈蒨夸过了太子,便又言及了对毛喜的奖赏。  “可令毛喜兼(四品)尚书金部郎,理流求采金及转运事。”  “置东宁县于流求北,使东宁县隶建安,县令人选由毛喜推举之,采金之事暂归东宁县属经理。”  陈蒨却是给了毛喜极大的方便之权,令毛喜以地方之官兼尚书金部郎,暗示意味已经十足的明显。  放手去办,此事若办好,还朝之后,必为重用。  这便是陈蒨旨意背后的潜台词。  “绍世,你再以中书省之名,发一道文书于东道诸州郡,今后凡有获刑流徙之徒,则令先发东宁。”  陈蒨不待欲有说言的陈顼进言,便向他施下了号令。  “臣遵命。”  陈顼咽下了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