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46章 腹背受敌?刘封布计控张郃(6K)(2 / 4)

加入书签

没能守住一日这个结果,刘封早有预料,并未感到吃惊。

依山险设五营,本意就是拖。

在知道己方将士能力的情况下,能拖多久取决于对方将士的智勇水平。

刘封也会根据寇安国守寨的时间来加深对这支从关中远道而来的伪魏将士的判断。

张郃是成名宿将。

就如张郃不敢小觑刘封一样,刘封也不敢小觑张郃。

到了这个层次的,决定胜负的往往都在于细节。

故而。

在听到张郃攻下第一营后选择了固寨自守,刘封加派了斥候的探查力度。

当双方陷入正面战场的僵持模式后,斥候的作用就会变得极为明显。

如不能提前觉察到对方的动作,就容易被诳骗而错失良机。

一连三日。

张郃除了四处搜刮粮食外,没有再表现出任何的攻寨意图。

李辅派人请命:是撤回到第三营还是从第三营运粮到第二营。

只因李辅认为:张郃如今按兵不动,撤回到第三营会让张郃看破第二营的虚实,从第三营运粮到第二营又会打乱刘封最初的部署,故而迟疑不决。

刘封则派人传令:按计划行事。

郭淮再次有了判断:“汉军撤兵,或是在试探我军反应。我以为,应当以步步为营之计,抢占汉军山头。汉军不退,我军不退,汉军若退,我军抢山。以免被汉军觉察到杨将军的行踪。”

张郃也深知。

援军远道而来,开头几日不动可以理解为是在养精蓄锐,一直不动那就明显有阴谋诡计了。

想到这。

张郃毫不犹豫的派郭淮抢占了刘封的第二营,又依托第二营扩大营寨规模,多立旌旗。

与此同时。

张郃又派军中骁校去刘封的第三营假装搦战。

不打,装要打。

以此为诡术。

看着山下耀武扬威的魏军骁校,寇安国、邓贤、芈突通、北史那、刘庆之、刘长恭皆是气得想下山,唯有李辅再次劝住了众人。

“我等依山险而守,以营中存粮,足可再守上五日,又何必冒险?只需每日将战报送回丹水城,听殿下决断即可。”

李辅自知才能不如张郃,只想求稳。

刘封在设五营时都将具体的应对细节告知了众人,只要不违刘封的军令,栓条狗都不会影响大局。

若因小利而下山与魏军骁校争锋,赢了则罢,输了就会令三军折锐,直接影响后续的防守。

如李辅所言。

在得到第三营送回来的战报后,刘封不仅没有允许众人下山,反而下令将第一营和第三营的兵马以及部分粮食都撤回第五营,只留李辅和邓贤率第二营的兵马在第三营驻守。

书佐樊成顿感疑惑:“魏军这几日得到了休整,随时都可能强攻第三营;殿下不增兵反而减兵,请恕末将愚钝,不知殿下深意。”

刘封有意培养樊成,遂向樊成剥析道:“张郃强攻第一营,意在试探孤的军力。

面对第二营时又按兵不动、四处搜刮粮食,明面上是在养精蓄锐、囤积粮草,暗地里或是想分兵走小径;抢占第二营山头后又忽然搦战第三营,孤料其是想掩护偏军。

丹水城以及城外五营是守不住的,孤在丹水城的目的也并非要守城,只是在拖延张郃与夏侯尚徐晃合兵的时间。

既然张郃不打装要打,那孤就投桃报李,能打装不能打,都是诡术,就看谁能骗得过谁了。”

樊成恍然。

第三营的减兵,并未瞒过张郃的探子。

如刘封所言一般,不论是张郃不打装要打,还是刘封能打装不能打,都是诡术。

所谓诡术,就是会让人起疑心。

若是张郃个人碰见诡术,直接蛮力就破了,在绝对的力量面前一切里胡哨的诡计都是纸老虎。

可如今张郃是三军主将,万余将士的性命担在肩头,又没有绝对的力量,是不敢轻易的变动的。

面对诡术,最稳妥的就是以不变应万变。

不管对手如何里胡哨,我只需按照原计划稳步推进。

这便是刘封回敬诡术的用意。

除此外。

刘封又传令在第五营养精蓄锐的王平、刘道济引本营千人南下,丹水到坞堡间有几条小径,刘封闭着眼睛都能在地图上画出来。

事实也如刘封预料。

即便明知道汉军减兵了,魏军依旧选择的是搦战而非强攻。

小径。

杨秋引兵渡河涉水,绕过丹水城,踏上了通往南乡城的小径。

“这次没了郭淮抢我功劳,破贼首功非我莫属!”杨秋暗暗有些得意。

作为降将,杨秋能列在《魏公卿将军上尊号奏中排名第八位,靠的不是家世也不完全是能力,更多的是敢打敢拼以及对曹丕的忠诚!亦或者说:降将想获得功勋,就必然要比旁人更懂得拼命。

譬如张辽带着八百人去冲孙权十万人,徐晃亲自在围堑鹿角重重中长驱直入,都是靠悍勇拼命去争抢功勋。

虽然危险,但获得功勋的方式更快。

否则按正常的升迁,降将总是会低人一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