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65章 战略之河(1 / 2)

加入书签

“雍中丞,大军西进之后,可有法子长期供应粮草?”

胤禑故意这么问,就是想看看,雍泰是不是真有本事?

若是纯粹的马屁精,那必然是用过之后,就像是扔臭袜子一样,丢进垃圾堆里。

雍泰没有急于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斟酌了好半晌,这才异常慎重的说:“不瞒姨父您说,恐怕还是要依靠黄河以及陕甘境内的诸多河流。只是,从陕西到甘肃的几条小河,每年都有半年以上的断流期。而且,其中的几条小河,并无河道相连,只怕是,需要征集民夫,挖出运河了。”

“可问题是,陕甘原本就缺粮,需要靠中原各省接济。征集来的民夫,总要吃饭的。”雍泰见胤禑兴致勃勃的望着他,心下不由大振,接着解释说,“自康熙三十年以降,征发夫役,就必须给工价银了。本省肯定给不出这么多工价银,必须朝廷拨银下来。”

在平三藩之前,本朝的徭役都是各地乱征的糊涂账。

衙门的胥吏们,利用征发徭役的机会,趁机整垮的中产之家,可谓是不计其数,老百姓被折腾的苦不堪言。

战乱过后,康熙想缓和官民矛盾,便主动下旨,今后征发民夫,都必须给工价银。

牛马帮官府干活,官府还要给银子,这肯定算是鞑清的善政。

鞑清以少驭多,能享国祚近三百年,确有其缓和官民矛盾的过人之处。

雍泰的意思是,官府征民夫挖运河,肯定没有问题。但是,陕西本省财政异常吃紧,根本拿不出太多的工价银。

胤禑暗暗点头,别看雍泰把守寡的儿媳妇都献给他了,倒也有些真本事!

大清的官员们,大致可分为四种:既清廉又会办实事;很清廉,却不会办实事;不清廉但很会办实事;既不清廉也不会办实事。

以胤禑的见识,不会办实事的所谓清官,在大清朝,其实并无卵用!

有本事的贪官,自己捞一点,还可以做些实事,造福于民。

皇权砖制之下,官员们贪污受贿的成本,实在是低得令人发指。

全天下的几万官员,有几个不捞钱的?

而且,被抓出来当典型的贪官,占官员总数的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老四搞的养廉银,其实是公开承认官员们的收入低,几乎无官不贪的现实。

“工价银的事儿,你毋须担心,我自会奏明汗阿玛。”胤禑呷了口温茶汤,慢条斯理的说,“倒是征集来的民夫,必须仔细甄别一下。”

雍泰有些没听懂,便小心翼翼的问胤禑:“姨父您的意思,莫不是只要汉丁?”

“然也。”胤禑淡淡的说,“把汉丁组织起来,若是陕西有变,转眼间,就是一支颇有战斗力的民壮。”

雍泰瞬间秒懂了,胤禑这是在担心,西北的蛮子们做乱,会干扰到大军西进的后勤保障。

“姨父之命,外甥我自无不从之理。只是,陕甘总督年羹尧总是故意找茬,屡次三番故意为难您外甥我,实在是令人头疼之极!”雍泰借着大好时机,赶紧给年羹尧上眼药。

“无妨!我自会嘱咐年羹尧,命他不得掣肘此事!”胤禑此话一出,雍泰情不自禁的长松了口气。

年羹尧这家伙,权力欲极强,喜欢直接插手陕西的行政事务。

自布政使以下的陕西官员们,被夹在总督和巡抚之间,就仿佛老鼠掉进了风箱里一般,两头受气,无所适从。

胤禑心里有数,陕西和甘肃的两省巡抚,和年羹尧的关系,都异常紧张。

但是,年羹尧有老八和老四撑腰,靠山不硬的封疆大吏,根本拿他没办法。

雍泰若不是被年羹尧逼急了,又何尝乐意把守寡的儿媳妇,献给胤禑享用呢?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三年清知府,尚有十万雪花银,更何况是一省巡抚呢?

牵扯的利益实在太大了,雍泰哪肯放弃!

毕竟是领兵在外,胤禑只在骊山待了两日,便带着美丫头,回了西安城外的军营。

带女人进入军营,那太过犯忌讳了,胤禑便把美丫头安置在军营附近的一座民宅里边。

次日,胤禑便把年羹尧叫到了军营里,直接了当的说:“我想把甘肃境内的几条小河,全部用运河连通,你必须无条件的配合。”

年羹尧皱紧眉头,说:“不瞒十五爷您说,奴才我也琢磨过此事,只是,工程量太过浩大了,没有十年以上的大投入,根本不可能见效。”

胤禑点点头,脑海里马上联想到了一个大工程:青藏铁路。

只算经济账,修青藏铁路,肯定亏得一塌糊涂。

可是,从战略上讲,青藏铁路的存在,就是雪域高原永归华夏版图的有力保障。

同理,西北的若干条季节性河流,若是通过几条人工运河打通之后,大清和准噶尔人之间的战略对峙局面,马上会出现有利大清的惊人变化。

大清有的是兵员,但是,西北严重少粮的现状,拖了大清的后腿!

历史上的平定准噶尔汗国,其实,存在了极大的运气成分!

若是挖出几条人工运河,都不需要太宽太深,只需要季节性的通行十几吨的小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