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67章 两道旨意,怎么选?(1 / 2)

加入书签

胤禑在巴里坤城,待了一个多月。

等新来的驻军抵达后,胤禑留下了大量的物资和粮草,这才班师回京。

回军的路上,准噶尔人一直远远的缀在胤禑的后边,妄图找个破绽,一击致命。

可是,胤禑用兵异常之谨慎,始终让准噶尔人找不到破绽,只能干瞪眼。

说白了,这就和炒股一样的性质。

只要不贪,见好就收,肯定会赚钱!

可是,绝大部分股民,都是想赢怕输的心态,稍微有个风吹草动,就急着割肉。

行情大好的时候,股民们又惦记着赚钱,屡屡高位接盘。

结果,自然是被严重套牢!

胤禑看得很清楚,只要大军保住了粮草,准噶尔人必然耗不起。

所以,回程的路上,胤禑采取扎硬寨,打呆仗的笨办法,让准噶尔人像是狗咬刺猬一般,根本无法下嘴。

大军返回西安之后,按照朝廷的旨意,西征军就地解散,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胤禑则带着两千多名禁旅八旗兵,沿着原路,从河南、直隶,一路回到了京城。

康熙听说胤禑凯旋而归,龙心大悦,便命老三为首,领着在京四品以上的官员,在南城外迎接胤禑进城。

胤禑又不傻,这种大出风头的事情,岂是人臣所应享受的待遇?

实话说,很多人都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只要皇帝信任我,就没事儿!

实际上,皇帝的信任就像是滚滚河水一样,今天在荆州,明天很可能就流进了太平洋里。

距离城门百丈外之外,胤禑早早的下了马,坚持步行进城。

老三惊愕的看见,胤禑居然亲自牵着马,缓步朝他走来。

原本,老三以为,胤禑肯定会骑马过来,居高临下的显摆一下,胜利凯旋的威风。

为此,老三暗中交待了关系甚密的几个御史言官,到时候千万别客气,一定要给胤禑扣上,无人臣之礼的罪名。

现在,好嘛,胤禑居然早就下了马,老三的布置,自然也就落了空。

老四满是欣慰的看着谦逊有礼的胤禑,心下大为感慨,吾弟乃是谦谦君子也。

老五的小日子,一向极为滋润,他的心思异常单纯,只是觉得,胤禑凯旋而归,很可能要升郡王了吧?

老七望着牵马而来的胤禑,心里的情绪,可就比老五复杂多了。

唉,他若是不腿短,也应该有此凯旋之机吧?

这人呐,必须信命。

老大其蠢如猪,被终身圈禁了。

老二先后两次被废,剩下的皇子里边,就数老四的养母身份最为尊贵。而且,老四既很能干,又不争不闹,显得安分守己。

不争,才是最大的争,此言丝毫不虚也!

原本就有绝大部分旗主诸王支持的老八,他若是掌握了兵权,康熙必然整天要担心玄武门之变,哪里还睡得着呢?

距离老三还有三丈远,胤禑便扔了马缰,加快了步伐,率先扎下深千,异常恭顺的说:“贝勒胤禑,请诚王、雍王、恒王大安!”

先国礼,后家礼,所有人都无话可说。

先家礼,后国礼,就很容易被言官们挑刺了!

老三瞪圆了双眼,整个楞住了。

实话说,老三做梦都没有料到,胤禑竟然如此的老实恭顺?

此前,老三也预想过多种场面,唯独没有料到,胤禑居然会抢先向他行国礼。

在大清,亲王之尊,礼绝百僚,地位极为尊崇。

所以,胤禑抢先给老三、老四和老五,这三位亲王哥哥,请安行礼。

老四起初也在担心,胤禑会不会恃宠而骄?

现在,答案揭晓了,老四情不自禁的翘起了嘴角,心情很愉快的说:“起喀吧!”

老四既然发了话,就代表了整个皇子亲王群体,胤禑顺势起了身。

这时,老三也从震惊之中,醒悟了过来,随即高声喝道:“有旨。”

“呼啦啦……”在场的所有人,全都跪了。

“上谕……著十五阿哥畅春园觐见。”

旨意里,把胤禑夸成了地上少有的名将,充分展现了,康熙对胤禑的恩宠。

“臣儿领旨谢恩。”

胤禑接旨之后,并没有马上去畅春园,而是给老七、老八等哥哥们,挨个请了安,行了礼。

老四越看胤禑,越觉得满意,吾弟是天底下最好的弟弟!

在礼制森严的大清,越是公开的正式场合,礼数越不能少。

只要缺了礼数,就很容易和目无君父,骄横跋扈,猖狂之极,紧密的挂上勾。

和旗主诸王们,也一一见了礼之后,胤禑又抱拳拱手,和在场的百官们作了个罗圈揖。

所有礼数无缺之后,胤禑走出去十丈远,这才翻身上马,朝着畅春园疾驰而去。

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李澄,眼睁睁的看着胤禑扬长而去,却只能干瞪眼。

唉,老三给他安排的弹劾任务,显然是完不成了!

老三这个人,算是所有皇子里边,文武双全的典范。

既有能力长期修书,又可以骑射炫技,照道理说,太子若是再次被废,老三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