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华夏自古多墨客 谁比苏家三文雄(1 / 2)
三苏是地球村 最浪漫的阅山客 品山无数 料不到被这莲花山下的小峨眉 灌醉撂倒 从此不再料理人世间的纷扰 静等酒醒后的词语扎根成苗 把一树树诗意挂满山坳 酣睡的嘴角露出满意的醉笑 一棵棵苍松翠柏用一生的刚直 为您仨站岗放哨 把胡搅蛮缠的山风赶跑 五湖四海嚼文咬字的书生 翻山渡海登临膜拜 皆想临摹您千古流芳的胸怀 把善良的意象塞满了口袋 想把它们组装成一首普 度众生的感慨 一树树仙桃 香果盈枝泛红透白 齐聚您的窗外等您醒来 细品这个幸福的时代 这亭台楼阁可否胜过天堂仙界 慈悲为怀的观音老母 也已爱上凡间笑坐莲台 不愿重返天界 走近你 静听千古书生一腔国爱痴音 笑看中华大地万世繁华诗开 初夏的早晨,空气清新。太阳慢慢地透过层层云霞,露出了早已憋得通红的脸庞,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张望着大地。 “CP乡第一初级中学”几个鎏金大字,在晨曦中闪闪发光。 “同学们,早上好!今天天气不错,我们班将由我带队,徒步参观三苏坟景区。” 初一二班的讲台上,土根的班主任刘老师用洪亮的声音向全班同学宣布道。 “啊,徒步参观?有多远?”有学生在下面发出惊诧的声音。 “其实三苏坟景区离我们学校很近,也就七八里路,我们走到那里的话大约一个来小时吧!” “再说了,现在不冷不热的,走到那儿不会很累的。” “也许有的学生会说,三苏坟有啥好参观的,不就是三个大土坟吗?” “其实我们这次参观三苏坟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同学们记住三个大土坟,而是为了让大家感受一下这三个坟主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这三个坟的主人分别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苏辙和其父苏洵,距今已有近900年的历史。” “三苏坟曾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景仰,里面现留有许多珍贵的诗文碑刻。” “在他父子三人中,属苏轼的文学造诣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最深。被冠以‘天下第一文人和一代词宗’的美誉。” “苏轼不仅是一位光耀千古的文学巨匠,也是一位不随波逐流,刚直不阿的良臣志士。上为社禝安,下为百姓忧是他始终不变的信仰。忧国忧民才是他在生不变的追求。他从来没考虑过自己的荣辱得失,这才是我们歌颂和缅怀他的原因。” “好了,不说了。咱们现在出发吧!参观结束了后每位同学写一篇观后感,陈述一下这次徒步参观三苏坟的收获吧!” “来、来、来!男生一排,女生一排……”在刘老师的安排下,全班同学终于迎着朝霞徒步出发。 路边一片冬小麦此时正在拔节比高,都想瞧一瞧这两队农村少年朝气蓬勃的样貌…… 吸着新鲜的空气,迈着轻松的步调。土根和同学们像是一群心情愉悦的小鸟,随着一声叽叽喳喳的鸣叫,那个看似很远的路途近了、又近了。 “大家快看,那就是三苏坟,的确挺美的。” 当一片拔地而起的秀丽山峰在眼前惊现,有几个眼尖同学兴奋地叫了起来。 土根此时显得并不那么兴奋,因为近几年他时常和他娘去莲花山下一个村子串亲戚,每次都经过那里。但那时也只是远远地观望其外貌,对其里面的内容完全一无所知。趁此机会一定细细观察,探寻一下它神秘所在。 其实三苏坟是由三苏陵园、广庆寺、三苏祠三部分组成。 土根和同学们在刘老师的带领下,首先来到了三苏陵园。 步入三苏陵园神道,首先看到甬道两侧有石柱、石马、石羊、石虎、石狗、石人一对一对的,仪仗严整。 前行至陵园门口,便见门两侧蹲着一对威风凛凛的石雕雄狮。 进入红漆大门,迎面是一座高约5米、宽约3米的红石牌坊,横眉镌刻“青山玉瘗”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背面是明代进士、浙江右布政使王尚絅的《祭三苏先生文》。 左右石柱隶刻苏轼《狱中示子由》词句:“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过了石坊,便看到东边有斋房五间,据说是过去官宦、名流祭三苏吃素沐浴之处所。 正中为飨堂,堂内立有各代碑刻、四壁嵌有众多石碣。 走至堂后便是祭坛。坛后三冢隆起,中为苏洵衣冠冢,东为苏轼墓,西为苏辙墓。在三墓西南又有一字排列的六个墓冢,是苏轼六公子墓。 园内有古柏参天,枝繁叶茂。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里柏树均向西南倾斜。 据说是三苏思乡品德感动了这些柏树,皆随其心意所向,倾身踮脚,遥望其家乡四川梅州县。几百年来被人们称作“思乡柏。” 走进广庆寺,苍劲的古柏、青翠的竹林让人顿觉眼前一亮。仿佛听见幽幽的古筝弹奏声从竹林中传出,如行云流水般轻抚着你的耳膜,古韵在院内萦绕。 据说这广庆寺寺与苏东坡有着不解之缘呢。 苏东坡一生坎坷多难,平素与佛家来往甚密。他一生多次过往此地,每次经过便折道广庆寺与僧人叙谈。 到了晚年,东坡甚至给自己起了“行脚僧”和“苦行僧”作为佛号。 东坡死后,宋高宗为广庆寺赐名,寺院僧人四时守护坟院,每逢春秋大祭和苏轼兄弟的祭日,都要为他们的亡灵超度、安魂。 广庆寺大门为南天门,入大门是天王殿、大雄宝殿,三苏祠殿在最后。 步入三苏祠,便
↑返回顶部↑